她喜歡“唐秦”二字不僅在于“秦”“唐”象征著大氣、厚重,更在于“唐琴”只是她一個人,而“唐秦”則是一群人,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唐秦人”的各種精神稟賦得到生長。作為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工作室的領銜人,唐琴老師愿意做個擺渡人,幫助老師們抵達生命意義的彼岸。下面是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著的基于教育使命、基于學科素養、基于專業成長、基于學術追求的對話——
成長:在“否定”中獲得
2015年12月11日,中國歷史教育期刊聯合會暨唐秦工作室“問史”論壇在吳江高級中學舉辦。顧俊老師開設了“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研討課,《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主持了學生的現場評課。活動后——
唐琴:
上完課后,你班的學生被留下來,當著全體聽課教師的面,對你的課進行現場評論,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之后你談上課體會時,沒有提到學生的評議?
顧俊:
以前我上課一直是很自信的,一直到今天這堂課結束,我都還是信心滿滿的。沒想到,在任老師的誘導下,學生的評課這樣犀利,我先是驚訝,繼而是失落。我在講述新中國初期的社會變遷時,用“假領子”的設計來呈現當時“樸素中的美德”的立意。而與之相對的包括學生在內的評課聲音則認為“假領子”是物質匱乏的年代里的追求“美”的畸形產物,是死要面子的阿Q主義,是應當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一塊殘布,將其譽為“美德”是荒謬的、無理的。隨后,在聽課教師中引發了“美德派”和“畸美派”的爭論,讓我不敢面對。我開始懷疑自己了,我不敢再上公開課了,我更擔心,學生還信任我嗎?
唐琴:
還記得2007年我第一次聽你的課嗎?當時我還不認識你。我被教育局抽調來調研你們吳江汾湖高級中學的教學管理,我聽了你的一節常態課,當時就給教研員發了短信:“顧俊是個好料子,有培養前途!”所以今天你大可不必因為這一次公開課而垂頭喪氣。你知道嗎?任主編說:“顧俊的課挺好,整體素養很高,有潛力。但孩子們說出了問題,不能視而不見。我之所以揪著問題不放,是為了讓顧俊的成長獲得提速。看得出來,顧俊是被震撼到了,我也心疼他,但是通過這樣的磨練,顧俊將來也定能成長為名師!”所謂的“挫敗”能讓我們有機會看清自己、鍛煉自己,我覺得這就是最大的收獲。何況,爭議也好、批評也罷,都將可以轉化為好事。把一堂精心設計的課,可以一生二、二生三,形成多樣化的成果,比如一篇教學設計、一個精品課件、一篇反思感悟,等等。你不如把這些感觸寫下來,收獲的可不僅僅是文章哦!
顧俊感言:
此后3個月,基于這節課,我相繼從課的設計、課的反思、學生的評議等角度撰寫、發表了4篇文章在學科期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上。唐老師常說:“盡你所能地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把你身上的素養稟賦發展好,想要不出成果也難。”而我,能在對“歷史”、對“課堂”、對“師道”飽含深情卻迷惘滯怠時,遇上這樣的諄諄善誘,是何等的幸運!
突圍:走出“忙、盲、茫”區
2016年3月23日,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進行“二期成員成長匯報”分享會暨“三期籌建動員會”。二期成員周麗芳老師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繼續申報第三期。會后——
周麗芳:
唐老師,我踏上工作崗位已經有9年了,自我感覺步入了成長的“瓶頸”期。面對課堂教學的常態化,教科研的停滯不前,我雖然很想有所改變,可是年級組和德育處的行政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瑣事,總是牽絆著我,使我不能靜心,感到自己很難在專業上再有所突破了。
唐琴:
的確有一些學校行政人員,因為扎實的學科功底和勤懇的功利作風而走上了行政崗位,但是,卻因為忙于行政工作,把自己在學科專業上的繼續發展給耽誤了。我們工作室有個別行政人員,業務水平很不錯,但是走上行政崗位后,卻開始吃老本,業務上再也沒有建樹。要知道,坐吃是要山空的。為此,在我們工作室里,我倡導不看職務級別,只比業務水平,目的就是希望你們這幾個中層管理人員不要因為忙于管理而倦怠了自己的教學。至于家庭責任,自然要擔當,關鍵是抱以怎樣的心態。如果我們把家庭事務看成是一件件趣事、樂事,也許,就沒有那么沉重了,比如,孩子做作業時,你是“監看”還是“伴讀”?前者你會身心疲累,后者,則是享受愉悅。母親是家庭生態環境的締造者,你的狀態又會感染家人的情緒。相信,照顧家庭和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互助的。
周麗芳:
唐老師,您說的對,關鍵是心態。雖然行政工作總是做不完,每完成一件之后馬上又一件,但我會努力讓自己保持心態的平衡,在保質保量完成行政工作之后,不冷落自己的教學,這是每個教師的“飯碗活”。說起教學,自從負責年級組學生管理工作后,我與學生之間似乎不再有先前的“親密度”了,有時候,甚至覺得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威嚴”更便于管理。唐老師,現在的“00后”學生可是個性鮮明的一代,違反校紀校規時還常常借著“個性解放”的理由。哎,每當處理違紀學生,我的心情就會被擾得很煩躁。
唐琴:
與學生最為親近的應該是班主任。而作為一個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員很容易被學生放到對立面。我也在行政崗位上干了近20年了,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管理藝術也要跟進,但是再怎樣,教育的常識不能丟,就拿你說的違紀處理,只需簡單自問:“如果他(她)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師怎么辦?”對于學生的教育,我們要秉持“和善而堅定”的教育理念,真誠地打開學生的心,你會發現你會成為更多學生的“心上人”。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自己心里應該有一把“秤”,有時候愉悅的進程更是一種所得。也許它是一句陳詞濫調,但我還是想和你分享——拋棄世俗的煩惱,不忘初心。不要計較是否馬上會有“結果”,其實,人生的活法不同,看到的風景會不同,感受到的心境自然也會不同。
周麗芳感言:
這番對話后,我遞交了加入三期工作室的申請。回望2016年,有四篇論文發表在《中學歷史教學》《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新教育》上;同時,我把市區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嘉獎”看成對我教學和管理的認可。我慶幸,我沒放棄,沒失衡,沒弄丟了自己!再度回想唐老師對我的“點撥”,我突然想起加繆的一句話“每當我似乎感受到這世界的深刻的意義的時候,總是它的簡單震撼了我。”
優秀:存在于“相對”中
2016年4月21日,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第三期組建,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員制作2016-2018年三年成長規劃。工作室助理季芳來到工作室——
季芳:
唐老師,我的這個三年規劃感覺沒有明確的目標。加入工作室已經7年了。但是隨著年齡的上升,自己真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看到組里的年輕老師們個個朝氣蓬勃、靈氣滿溢、各有特長,覺得與他們的迅速成長相比,自己的提升空間不大了。
唐琴:
你的歷史學術水平是不如楊春華,筆頭功夫比不上石曉健,教學的感染力也比吳偉鋼略遜一籌。但是你也有你的優勢啊:綜合各方面,你沒有特別弱的,在各方面都有較好的基礎,也都有提升空間,也就是說,你是工作室的“全能冠軍”。你不要總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比,否則你就會泄氣、就會懈怠。你現在是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你敢不敢把5年目標定位于特級教師?
季芳:
唐老師,我感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平臺了,我感覺自己已經走到“盡頭”、劃上“句號”了,再往上走,不可能的。特級教師,要花多少時間、精力去搞研究?我想都不敢想。
唐琴:
你和我當年一樣,不敢想!哪敢想!其實,只要你不放松對學科教學的研究,你就在不斷前行,你要知道,現實中就有那么多人像你所想的,以為走到“盡頭”了,于是停滯不前。2008年我獲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當時我是教務處主任和高三年級部長,有三個班的歷史教學任務,還負責三個年級的教務工作和高三的年級事務,我比你忙吧?所以,你不要妄自菲薄。記得2012年你負責高三16個班的德育行政工作,那時也很忙,但在參加評優課比賽過程中,你不是準備得很好嗎?不但拿了蘇州市一等獎,還代表蘇州參加省比賽,獲得了省二等獎。
何況,你作為工作室的秘書長,是工作室日常事務的召集者和活動的組織者,你既是我的幫手,也是其他工作室成員的“大姐”,你的一言一行無形中會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你必須維護好你的“大姐”形象,給其他成員們樹立一個好榜樣。
季芳:
唐老師,經您這么一說,我真是要在意自己在工作室的影響力了。我們工作室作為一個“以課堂為中心、研究為平臺、價值為引領、學術為支撐、成長為動力、育人為追求”的學術共同體,每位成員都應該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作為一位連續三屆的老成員,自當當仁不讓,在“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的新起點上開始新的征程。那我就把三年目標定位于“蘇州市名教師”,為未來的特級教師積聚資本。
季芳感言:
那一刻,我突然對自己時常萌生的“職業倦怠”感到慚愧,我想我應該把那個“思路清晰”的“季姐”找回來,在我最需要補缺的“教學論文的寫作和課題的研究”方面,多向楊春華老師學習,名師就在我身邊,我有什么理由停下來休息!
素養:勝任力的前提
2016年7月17日,“全國歷史教師學科素養與高考教學勝任力研討會”在西安舉辦,黃雯婷老師在第一會場“學生歷史學科素養與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專題研討現場發言。會前——
唐琴:
今天的專題研討除了專家們的微講座外,還有聽講教師互動環節,我希望你們中(與會同事還有楊春華、張建明老師)能有人代表我們工作室上臺交流對“素養”和“教師勝任力”的看法。
黃雯婷:
唐老師,可是我對“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素養”這些概念還一知半解,從何說起呢?
唐琴:
小丫頭,你想想,在沒有“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素養”提法的時候,我們難道就不在做“素養”嗎?難道我們之前的歷史課上就沒有“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嗎?這些本就是歷史教育的常識,只不過我們之前沒有冠以“史料實證”“時空觀念”之名罷了。再說“教學勝任力”吧,你們對教學的設計,除了歷史的學術底蘊外,在目標導向、內容組織和結構處理上,往往都會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個人風格,這些可都是“教學勝任力”的體現啊!其實,我們已經在實踐,那么現在請你說出來!
黃雯婷:
唐老師,我記得您說過“一名專家型的教師,他的課堂教學應該深具個性,這種個性最終會使他成為一名有風格的教師。風格教師推廣的不是個性,而是個性背后的理念與價值。”那我是否可以就我自己每學期都堅持踐行的“歷史主題探究課暨主題班會課”這種教學模式,談自己對于學科素養的實踐認知呢?
唐琴:
“歷史主題探究課暨主題班會課”,很好啊!我們的“問史”本就是為了“尋人”,“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價值指向就是處處滲透“人”的擔當。教育中每時每刻都要把學生當成是“心上人”嘛,如果你的學生學了歷史卻對歷史冷淡、不屑、麻木,那么即便你帶班成績一流,縱然你自身滿腹經綸,你敢說自己是一個具備教學勝任力的老師嗎?
你可以以修煉“教學勝任力”為線索、結合某個具體的課例去解讀“素養”。這條線索,我認為可以是:人——核心素養——學科素養——教學勝任力。你的課堂是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基于歷史學科的特色,你又是如何涵育史學素養的?回顧課堂的得與失,你又是如何反思的?這些都是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技巧,或者說是“元素養”,所以“核心素養”它本來就在我們的課程中,已經存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當中,今天讓它從象牙塔的頂端落地,其實是讓它更接地氣地生根、發芽、成長罷了。
黃雯婷感言:
從研討會的會堂上走下來,我從未覺得如此輕松,我突然感到對“素養”一詞不再困惑與焦慮。當我點開唐老師給我的QQ留言(大大的“贊”)時,我又一次注意到她的QQ簽名:“教育教學行為都是要有溫度的,最好的課例都要落地,生成具體的學情。”這是很久以前就簽了的,而那時,“素養”還沒現在這般“時髦”呢。
編輯:另一種成長
2016年10月9日,上海市歷史特級教師李惠軍、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王永元應邀參加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和李雪林物理名師工作室舉辦的“核心素養的學科建構”主題論壇,王光宇老師負責整理錄音資料。第二天——
王光宇:
唐老師,我花了將近八個小時才把幾位專家和老師們的錄音資料整理出來,共計1.2萬字。由于大多數是即興發言,錄音里存在一些口語化的表述和不太連貫的插敘,為了連綴成文又不失原意,我只能反復倒帶,不斷重聽,再斟字酌句敲進電腦。
唐琴:
其實,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小技能提高錄入效率。比如,復述你錄音,用“語音輸入”的方式輸入到手機“備忘錄”,再轉發到電腦。在“聽—說—錄”中把語言信息轉換成文字,既精準又省時,還鍛煉了普通話呢。整理錄音資料貌似耗時、繁瑣又費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你會對每個人的發言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尤能體悟到語言背后思想的力量,而這些閃爍著智慧的思想會像一粒粒種子根植進你的腦海深處。
我參加培訓、聽報告時,也經常在會后對錄音進行后續處理,往往一個小時的錄音要整理半天,但是,我相信,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我現場聽講所花去的時間,因為我不僅僅聽到了,而且吸收了。
王光宇:
真心佩服您,總能發現許多精妙的“小竅門”!的確,通過這次錄音整理,我對名特教師深厚的語言功底產生了非常直觀的感受,同時對他們的實踐經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錄音文稿出來后,接下來如何作進一步處理呢?
唐琴:
如果不對文稿作進一步加工、提取,那么它的潛在“價值”將無法得到充分地彰顯。所以還要對錄音稿反復閱讀,從通篇閱讀到逐字逐句條分縷析,從劃分內容層次到標注核心信息,從提煉關鍵要點到明確邏輯理路,并結合自身教學研究的需要,作必要的調整、串聯,最后可以通過沙龍的形式呈現,再投稿發表,以便與更多同仁交流、探討,這不啻為一種實現文稿價值最大化的好方法。
王光宇感言:
經過數輪推敲,對于萬余字的錄音稿,我總能切中脈絡,把握精髓。一期期沙龍稿《問史,指向學生的發展》《讀刊悅悟 共同成長》《宋真宗的》《核心素養的學科建構》陸續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江蘇教育研究》上發表。唐老師獨具慧眼,讓小小的編輯工作助我滿滿的成長。
研修:基于研史和修課
2017年5月4日,張建明老師開設了一節基于歷史學科素養的公開課——《羅斯福新政》,其所在學校的歷史教研組老師們一起觀摩、研評這節課。評課時——
唐琴:
這節課以“謝克特兄弟案”的故事作為主線串聯,分析了案件的縱向發展和美國政治制度特點,這成為這節課的亮點和出彩之處。總的來說這節課設計得不錯,準備了很長時間吧?
張建明:
唐老師,這節課我去年就有想法了。您經常讓我們多研讀學科期刊,這個教學思路是受了《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一個教學設計的啟發,之后,我又特地去找了相關資料,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這節課,前前后后,有將近一年了。
10年前我剛工作時,邀請您來聽我的公開課,您問我準備了多少時間,我信心滿滿地說一個星期。沒想到您當時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句話:“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來教導我。加入工作室后,看到師兄師姐們常常抱著大本大本的書閱讀構思,使我認識到,上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得花足夠的精力、心力去揣摩、反思、改進。于是我的眼界更寬了,視野更大了,體悟也更深了。所以這次的公開課,我可以對自己說:“我準備好了!”
唐琴:
從這節課看,教學設計線索很清晰,課堂結構建構很合理,上課也越來越老練了,足可見你的成長。這節課讓我想起了我2014年上的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那節課,以容閎為線索開展教學。你的這節課有異曲同工之處。
張建明:
唐老師,我就是在您那節課的啟發下,開始嘗試運用歷史故事,活化歷史教學,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探究。這似乎成了我教學的一個特點了,我還運用這種方法設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抗日戰爭”“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程朱理學”等課。現在越發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要讓自己的課堂蘊含豐厚的學術性,任重而道遠——可能這就是您說的“積養學識,豐厚課堂”吧。
張建明感言:
工作伊始,雖然對歷史很感興趣,但對歷史教學卻提不起興致。加入工作室后,我負責工作室書籍購置和文章上傳的工作,在富有學術氣息的佳作閱讀中,我漸漸摸索到歷史教學的一些門道。唐老師經常說:“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把這句話落實到了我的教學設計中,終身受用。
規范:從“學徒”到“主持”
2017年5月9日,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歷史學科素養的高中學術型教師培養的行動研究”現場開題活動在吳江高級中學舉行,楊春華老師代表課題組作了開題主報告。活動后——
唐琴:
楊組長,從這個月開始,你要關注每個子課題組上傳資料的數量和質量是否到位,課題會議的報道有否上傳教育局和省教師發展研究所,最新的課題成果有否及時發布。作為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資助課題,上級科研部門、學校教科室和歷史教學的同仁們都很關注我們的動態。所以課題的過程管理一定要規范、嚴謹、及時。
楊春華:
是的,唐老師。我記得2013年我們申報的“基于時代性價值取向的高中歷史學術性課堂建構的實踐研究”,被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雖然僅僅是立項課題,你卻以省精品課題的要求去操作、去管理,指導我如何規范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步驟,而我常常是“固執己見”,不太在意課題研究的規范和流程。直到這個課題從那么多高級別的課題中被遴選出來,獲得“蘇州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甚至獲得免于結題的“優惠”待遇,那時候,我才認識到精品化的規范管理有多重要。讓我最為激動的是,因為我們這個課題是針對“歷史教材的認識相對滯后、歷史課堂過于墨守成規”的現狀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所以得到了許多一線教師的關注,每次我聽到有老師說我們的課題研究讓他極為觸動時,我就特別有成就感。
唐琴:
我們現在做的“十三五”課題也一樣,也是立足一線的教師成長。你看我們學校老師們幾乎人人都有一本《教師發展成長手冊》,我們工作室有“個人成長規劃”,這些你們都是有計劃、有步驟發展自我的策略,切不可小看。態度決定高度,我們要在規范中定位自我,否則就容易迷失自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新一輪的課題研究中,你作為“領頭楊”,要一如既往、嚴格要求,主持好課題研究過程,在規范中操作、在研究中領先、在拔節中成長,在扎實深耕中收獲課題成果!
楊春華感言:
當我看到我們的“十三五”課題被立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師發展專項”重點資助課題時,作為第二主持人的我深感肩上的使命,而這種責任正在不斷鞭策我朝著研究更規范、學術更嚴謹、過程更扎實的方向前進。告別平庸,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