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這是每位教師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然而,這里的懲戒并不是我們認為的打罵學生。之所以自古以來有懲戒,其目的不在于懲罰而在于讓學生意識到錯誤,能夠從中獲得成長。因此,我們教師要先樹立正確的“懲戒觀”,方能正確使用“懲戒”。
很多時候,棍棒的教育確實有一定的教育效果,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如今,體罰和變相體罰入法,引發很多老師的感慨:如今不知如何教育學生。那么在棍棒下的懲戒,學生真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顯然不是,他們更多的是迫于老師手中的“棍棒”,卻非真正信服老師。尤其可見,“棍棒”下的懲戒教育,會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矛盾長期積壓,當然,很多時候因為中國的尊師觀念,并不會爆發,然而,也有些時候,老師的“棍棒”教育,引發學生的強烈反抗,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面對如今發生的一幕幕學生毆打老師的事件,不僅有學生品行糟糕的問題,反過來看,是否有老師與學生長期的積怨才引起的呢?所以,棍棒式的懲戒,往往潛伏著師生間的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絕非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懲戒呢?我想適當的懲戒是需要的,關鍵在于懲戒的方式。因此我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懲戒?懲戒的目的是什么?老師們都清楚,懲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于認錯而不在于懲罰。因此,面對學生的犯錯,我們可以尋找學生樂于接受的懲戒方式,比如我們班在探索完善的“抽獎式懲戒”。
顧名思義,“抽獎式懲戒”的關鍵在于抽獎,抽獎就有個人運氣成分,不過也有心甘情愿的成分。此前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我們的懲罰對于學生的教育效果并不大?是否有懲罰能夠既讓學生自愿接受又達到教育目的呢?為了讓學生對于懲罰有選擇性,我們在班級里特別創設了可供選擇的懲罰欄,里面的懲罰項目有罰抄課文一遍、做一件好事、掃一天地板、擦一天黑板、澆一天植物等等。
這樣的“購物式”的懲罰選擇,在最初確實也有一定的效果,為了增加趣味性,班長小濤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班現在有積分抽獎,那么是不是可以在幾個供選擇的懲罰中抽,抽到什么就接受什么懲罰?”在班委的討論下,很快,這個方案被吸收入我們班的懲戒欄里,多了“懲戒抽獎箱”。
方案公布,這樣的懲罰方式,學生覺得很有趣,由自己去抽取懲罰,學生心甘情愿,也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錯誤。
很意外,這樣的“懲戒”方式帶來的效果遠遠高于之前包括“棍棒懲戒”在內的多種懲戒方式。分析原因,是它能讓犯錯的學生獲得一定的懲罰,又能讓學生心甘情愿接受,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教育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
總之,學生犯錯,是正常的,不是不可原諒的。面對“懲戒”,身為教育者,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非要對學生的道德進行一番轟炸。所以,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最簡單也最粗暴的“棍棒教育”,而應該思考是否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引領學生在認錯的過程中自我成長。
(福建省晉江市磁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