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不喜歡讀書評文字。也不知從哪里產生的一個幼稚可笑的想法:書,出版了,評與不評,評好評壞,都在那兒,終歸還得自己去讀才知道。但是,讀過幾位好友的書評文章后,我發現我錯了,錯得差點誤了幾多好的經典讀物。
《教學機智——教育機智的底蘊》(馬克斯.范梅南著)就是一本“其貌不揚”的好書。說他其貌不揚,一是因為它的外觀。無色彩粉飾,也無玩文字渲染。簡裝,白皮,恰好構成了它的“皇帝女兒不愁嫁”之大氣。二是因為它的書名。“教學機智”講什么呢?“機智”?筆者是天生的愚笨、忠厚老實之人,最怕談什么“聰明”“機智”“圓滑”之類的敏感詞匯了。而且,還僅僅是單一教學方面的書,總感覺有些單一和片面之嫌。
直到那天從快遞員手中接過書急急忙忙翻開掠讀了英文版序之后,我心中的疑慮完全被打消了。它完完全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般枯燥乏味,而是提供了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辦法。正如序言所說“本書不只是用頭腦而且是用心,更確切地說是用整個身心來表達,不是從理論上而是在實踐中來討論這樣的問題”
“什么時候需要教育機智?”“我為什么缺乏教育機智?”“教育機智培養起來是不是很難”?這是我們一線教師擔心、一直不愿意面對的問題。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教育機智對于每一個家長和教師而言,做起來都不難。
范梅南先生告誡我們:“教育機智主要體現在與孩子相處時的關心取向上。這個與其說是某種可觀察到的行為表現,還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方式。”
值得提醒的是,這種關心取向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假的。范梅南先生告誡我們:孩子們常常能夠準確的分出“真正”與“假裝”。那么,孩子們根據什么感知、分辨的?筆者認為,他們是從教師或者家長的一貫如一的言行舉止中分辨的,是從大人們的人格魅力中感知到的。
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倒不必糾結于自己眼下教育機智的缺乏和不足。只要我們眼里有孩子,我們的行為是出于對孩子們的幸福真正的關心,教育機智或許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在一個個教育情境和教育現場中。眼下或者將來,真正需要我們做的其實很明白:我們要從日常行為的一點一滴細節著眼,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培養。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機智就可能在不言中發生。
既然教育機智體現在對孩子的“關心取向”上,教育機智就可以多種形式的表現。比如,克制,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潤物細無聲”,自信,臨場天賦等等。
心里裝有“孩子標準”
“有些時候,最好的行動就是不采取行動。”范梅南先生通過科妮莉亞逃課的事例分析指出:“機智也包含一種敏感性,知道什么隨其自然,什么該保持沉默,何時不介入,何時“不注意”什么。克制的一種特別之處在于忍耐,能夠沉著平靜的等待。耐心能夠讓教育者將孩子與其成長和學習所需要的時間協調起來。”
對比東西方文化,范梅南先生指出教育現場中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成人往往不是克制,而是急于求成。這種情況是什么呢?由于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加快孩子學習和成熟的速度,急于求成就變得很有誘惑力了。我們教育現場的“鼓勁會”“挑應戰”“百日誓師”等等不就是急于求成的表現嗎?
范梅南先生指出:當孩子好像不知道怎樣做時,當年輕人在一開始做的不對時,或者當學生做事慢得要命時,大人們會變得憤怒,想要去干預,去幫助,而孩子們可能應該或者可以自己處理好這個情況;或者大人們干脆代替孩子們去做,而這時孩子們可能確實需要自己去領悟、學習和實踐。而正確的態度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成長中的時間和空間。
那么,何時克制自己,何時忽略什么事,何時該等待,何時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時后退幾步?這就需要我們領會。范梅南先生說“大人們對于這些機智的領會,對于孩子們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十分珍貴的禮物。”有時候需要“直截了當”,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總是阻止自己直接參與”“充分的讓學生自己做決定”,這種“克制”也是不對的,它完全與孩子們脫離了教育學意義上的關系。
怎么陪著?關心地陪著,有耐心地陪著,引領地陪著。凡事考慮“孩子速度”“孩子高度”“孩子難度”,以“孩子標準”考量學生的成長。
開放理解“孩子體驗”
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感受。凡事“總是先問一問:這個體驗對于孩子來說是什么樣的?”。范梅南先生通過威利這個滑板高手卻恐懼黑暗的事例分析,提醒我們對孩子要保持開放性理解,盡管造成恐懼的客觀原因是毫無根據的。
范梅南先生說:“對年幼的孩子保持開放性理解并不總是很容易的。”他通過對勞里作文中的病態心理分析,提醒我們:對于孩子個性化的愛好和興趣,要保持一種開放、支持和同情。
如果我們的班上出現了一個結交上一幫交了女朋友、在街頭游蕩的10歲孩子,我們會是什么感受呢?可能我們一聽起來“地球人”的神經就會繃緊。或許我們會想方設法,去堵,去截,去限制!可是最終效果呢?可能于事無補,更可能變本加厲。遇上這樣的孩子怎么辦?范梅南先生通過漢克的事例分析,提醒父母必須與孩子保持一種開放的關系。多與孩子交談,多去探索相互的感情,保持緊密的關系。盡可能鼓勵孩子在家玩,花些時間與他一塊兒玩,一塊兒做些有趣的事兒。
范梅南先生告訴我們:“對孩子的經歷保持開放,意味著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的和傳統的方式來處理情況。這里的思想開放意味著一個人試圖從成人以外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經歷。”
這一部分出現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開放”。開放,就是“化堵為疏”。有時候,“疏”比一味地“堵”,要好的多。比如,手機進校園問題、學生談戀愛問題等等,或許是令當下一些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
這里我們就應該思考,“學生手機進校園”“學生談戀愛”究竟有什么危害嗎?這種危害是對于教師的危害、或者學校管理的危害,還是對學生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危害?為什么學生會帶手機進校園?為什么學生有了戀愛的需要?遇到這樣的問題,這里的教育機智就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開放性理解。——在一個“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們要理解它的存在合理性;理解它的產生原因多樣性,理解它的有利于學生成長進步的可能性。我們不要用一個標準看待所有學生,多元化評價,引導每一個學生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一種教育機智的落地。
理性尊重“孩子主體”
一位老師隨著班級人數增多,以前的耐心漸漸消減,開始用一種純粹的管理方式看待和處理有著行為和學習缺陷的學生,開始用紀律來約束他,而不是多一些理解。針對部分學生厭學,對學習產生抱怨、質疑、訴苦,我們不能老實給出一些推卸責任的答案。而是要給以學生對課程的主觀體驗,努力幫助學生培養對學科學習的內在興趣。
關于教和學的關系,特別贊成范梅南先生打的一個比喻:“為了來學校學習新知識,學生需要跨過一些障礙(比如說,一條街)才能來到老師的身邊(學校)。”
遺憾的是,許多老師簡單的期望學生能走到教師身邊來。他們總是站在教室前面的講臺上,只顧自己的講解。學生理解不理解,他們認為那是學生的事兒。如果沒有理解,那就是學生笨!可是,這些老師沒有想過,學生可能就是有困難、就是缺乏興趣,或者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跨過障礙來到教師身邊。
這些老師總是以成人的思維看問題,他們似乎自己對課程的內容有一種觀點、激情或者概念了,并且期望學生也有與他們一樣的體驗。但是,這些老師忘記了一個重要問題:學習始終是一件個人事件,每一個人的學習情況是不同的。
作為老師,我們必須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兒”“孩子怎樣觀察事物的”,這個學生從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因而不能跨過街道走進學習的領域。老師應該站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認識到跨過去的地方,為孩子尋找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順利走到另一邊來,走到這個另外的世界中來。
教師,要做學生“跨越障礙”的擺渡者,引路人。當學生出現障礙時,我們要主動走到他的身邊去。這時候,唯有教師走進學生,教育學意向才能真正發生。
這就是教育機智。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