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首代宗師。
孔子生于東周亂世,周朝天子無力控制各諸侯國,天下四分五裂。許多諸侯國君也大權(quán)旁落,聊大夫?qū)?quán)。各諸侯國之間及其內(nèi)部紛爭不斷,戰(zhàn)亂頻仍。于是,“禮崩樂壞”、弱肉強食、巧取豪奪、百姓遭殃。當此時,孔子從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和正統(tǒng)貴族統(tǒng)治的愿景出發(fā),創(chuàng)立了系統(tǒng)的儒家學說,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和文化思想。
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在“仁”與“禮”、“忠恕”與“中庸”。
所謂“仁”,即“仁者,愛人”,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關(guān)懷、諒解和包容。它是孔子思想體現(xiàn)中的核心概念。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就是說:君子如果背離了仁,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即使在緊迫急促的時候也一定會依照仁的要求去做;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遵守仁的準則。孔子呼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也要把仁放在首位。可見,孔子把“仁”視為人世間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境界。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學,而“孝”是實行“仁”的根本。孔子認為人,一旦確立了孝心,家庭就能夠和諧美好;一旦懷抱著孝心走向社會,便能正確處理好各種社會關(guān)系。所謂“其為人也孝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末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曾經(jīng)為他的學生描繪過“仁者”的形象,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就是說“仁者”,莊重不會受別人侮辱,寬厚能夠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勤勉能使事業(yè)取得成功,慈惠能夠讓別人愿意為他效力。
孔子還指出實現(xiàn)仁的具體途徑,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抑制自己不符合“仁”的念頭(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使自己的言語和行動都切合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現(xiàn)仁靠的是自己努力,難道是靠別人嗎?
所謂“禮”,即曲己(委屈自己)敬人。“禮”是理想的政治生態(tài)和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應(yīng)當遵守的禮儀、典章、制度等各種規(guī)矩。在一個秩序井然的國家和社會,無論什么人都要以“禮”來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禮”既是現(xiàn)“仁”的具體途徑,也是“仁”的補充和形式。所以,孔子告誡“非禮(不符合禮的事)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要這件事不合禮,不管是誰在其中主使,都不要去參與。
所謂“忠恕”,即“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自己的努力便是忠,凡是應(yīng)該自己承擔去做的事,就應(yīng)當義無反顧、殫精竭慮、始終如一地去做好做到位。什么是“恕”呢?凡事要從自己的心思去推理、為別人著想便是“恕”,也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強加于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樹立的,就應(yīng)當使別人也能樹立;自己想事事如意而通達,就應(yīng)當使別人也能事事如意而通達。
孔子曾對自己的學生說:“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待人“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
所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的意思是中正、適當、合宜;“庸”的意思是實用、平常、不變。“中庸之道”就是在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下,履行好自己的崗位和職責,堅守不變。因此,“中庸”者既反對“過分”,也反對“不及”,要在過分與不及的兩端把握或者轉(zhuǎn)折出一個“中點”,加以利用;從而保持事物的常態(tài)不變,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
“中庸”也可以理解成“用中”“致中和”,也就是說,處理各種關(guān)系和矛盾不走極端,達到前后協(xié)調(diào)、上下和諧。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同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比如說,“禮”既肯定 尊卑有別、貴賤分明,同時又強調(diào)尊者要有謙卑精神,即使遇到地位低下者也須使其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雖負販者必有尊”)。“致中和”并非“和稀泥”,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追求人人心情舒暢。
“中庸”,既是“仁”的結(jié)果,也是“仁”的完善。孔子之孫子思著成《中庸》一書,系統(tǒng)論述儒家的人性修養(yǎng)和哲學思想。
孔子一生中大半時間,從事教育工作,他三十歲左右首創(chuàng)私學,開門授徒,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制度。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有“六藝”,不僅傳授“禮、樂、書”,還教授“御(駕御)、射(射擊)、數(shù)(算術(shù))”。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啟發(fā)式教學,要求學生舉一反三,并做到學習與思考并重,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被蒙蔽,光思考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孔子畢生研求為人和為政之道。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亦即學習好有足夠的能力就去做官。希望能夠依靠自己廣博的學識走上從政道路,發(fā)揮才能利國利民,謀求天下大同。于是,孔子周游列國,在各國執(zhí)政者中反復(fù)闡述、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理論。盡管有許多的當權(quán)者很佩服孔子的為人和學識,但是他們并非真心實意地信仰和推行孔子的主張和思想。縱觀孔子的一生,除了在他五十一歲以后的幾年里,先擔任過魯國的“中都宰”,一年后又升任“司空”和“司寇”,并在其任上取得過顯著的政績;其余大部分時光,往往因為難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一直在回避或拒絕那種同流合污“為虎作倀”式的做官當老爺。于是,孔子轉(zhuǎn)而希望通過教書育人對政治施加影響。
孔子晚年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業(yè)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作為傳授自己思想和主張的課本。孔子編定整理的書籍有《書》《詩》《春秋》《禮》《樂》《易》等。
《書》,又稱《尚書》,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匯編。
《詩》,又稱《詩經(jīng)》。孔子之前的古代留下來的詩有上千篇,孔子刪去重復(fù)的部分,選取可以用于禮儀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孔子還將這些詩全部配樂,使得禮樂制度得以更好地傳述。
《春秋》,本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對其加工訂正,該寫則寫,該刪則刪。孔子編定的《春秋》雖是史書,但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范圍,《春秋》用詞造句字字針砭,切中要害,抑惡揚善,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歷代文史專家奉為經(jīng)典。
《禮》又稱《儀禮》《禮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及周代的官制等級。等級的內(nèi)容包括對樂舞名目、樂器品種和數(shù)量、樂工人數(shù)等的絕對限定,超出規(guī)格就是違背禮儀。
《樂》,又稱《樂經(jīng)》,主要內(nèi)容今已失傳。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可見,孔子論樂的核心觀念是陶冶情操。《樂經(jīng)》中還應(yīng)該有純樂理的內(nèi)容。
《禮》與《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說“禮”中有“樂”、“樂”中有“禮”。
孔子晚年尤喜《易》(又稱《易經(jīng)》),反復(fù)研讀,以至于“韋編三絕”。《易經(jīng)》原本是單純的占卜功能書籍,孔子發(fā)掘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作《易傳》(又稱《十翼》),以此解釋《易經(jīng)》,闡述、發(fā)揮自己的認識和思想。
孔子一生以整理、傳授古代文獻為己任,對保存與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永不磨滅的巨大貢獻。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jù)孔子師徒的言行記錄,編纂成《論語》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后人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并與孔子整理編定過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經(jīng)”總稱為儒家學說的“四書五經(jīng)”。
孔子亨年七十三歲,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479年)四月去世。孔子生前及逝世后,其崇拜者都不可勝數(shù)。到了漢武帝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成為欽定的正統(tǒng)思想。此后,中國的各個朝代不斷推崇孔子,尊其為“大成至圣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