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就循證護理應用于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取我院急診婦產科觀察室2016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0例先兆流產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70例)與觀察組(70例),以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循證護理,對兩組患者的不適癥狀與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針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施以循證護理有助于患者臨床不適癥狀的減少,提高患者滿意度,讓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循證護理;早期先兆流產;效果
近年來,先兆流產的發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大多數為早期先兆流產,重復性特征表現明顯,既極大的威脅到了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理狀態與家庭和諧。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而言,不僅要接受必要的臨床治療,還應有接受優質、合理的護理,這些均有助于病情好轉,改變妊娠結局[1]。為了對循證護理在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深入探討,筆者對我院急診婦產科觀察室收治的140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展開了臨床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婦產科觀察室2016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0例先兆流產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32歲;其中有80例為初次妊娠、60例為二次妊娠及其以上;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例數均為7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將1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70例)與觀察組(70例),以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循證護理,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應先對患者各方資料予以收集和評估,并根據臨床實際工作制定臨床護理工作表,將循證問題找出,取得各種臨床知識與與實證護理例子,再為患者制定一份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給予患者各個方面科學合理的指導,包括治療、飲食、心理等。
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對患者的整體護理做進一步加強,以真誠的態度和其交流溝通,收集相關資料,以對患者的身心情況有一全面把握,切實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之不良情緒有所減輕,如焦慮、緊張、恐懼、悲傷等,再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施以綜合護理,尊重孕婦的個性,讓患者的需求盡可能滿足,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同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將感染的幾率降到最低。
3.因為患者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所以諸如失眠、便秘等問題多有發生,為此,護理人員需負責好每天流動的病人,病情加重的患者尤其要重點關注,做好當天護理記錄。每天盡可能保證為患者進行一次環形按摩,以促進腹壁與腸道平滑肌張力的提高,讓腸蠕動速率加快,便于排出糞便。同時,為患者營造干凈舒適的就醫環境,讓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身心愉悅。
4.飲食與生活行為指導:偏食是患者在飲食方面堅決不允許的,諸如大豆、糙米、肝臟等富含蛋白質與維生素A,C,D,E,硒、鋅等食物應盡量多食用,腌制類食物應少吃或不吃,體重不宜偏高或過低,最好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表示,以t進行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不良癥狀發生率
兩組患者在經過相同周期的治療后,對照組不良癥狀的發生率為32.8%,觀察組為10%,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要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6.6%,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3.3%,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循證護理是立足于傳統護理再將綜合護理措施加入其中的現代護理模式。其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展開針對性護理,不僅讓過去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死角與漏洞得到極大的改善,也顯著緩解了護患之間的關系,無疑與當前患者的護理需求是最適合的。
所謂先兆流產即是產婦在妊娠期間陰道有少量出血癥狀出現,且伴有輕微下腹痛與腰酸的一種疾病,在妊娠期這一疾病的發生率非常高[2]。早期先兆流產主要發生于妊娠12周之前,占到了先兆流產的大半部分。大多數先兆流產患者在經過及時有效的護理與治療后均能夠繼續妊娠,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發展成為流產,進而對孕婦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不良癥狀的發生率為32.8%,觀察組為10%,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要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5.7%)也明顯比對照組(72.8%)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針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施以循證護理,可使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大大減少,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黎梅芳.循證護理應用于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3,(31):22-23.
[2]蘇翠金.循證護理應用于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1,(33):98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