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用于食管癌分期診斷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03月-2017年0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首先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然后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以病理學結果作為診斷標準,統計分析兩種檢測方法的診斷效果。結果:在T1、T2期的食管癌檢測中,采用螺旋CT靈敏度和正確率均遠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檢查法,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NO期、N1期特異性檢測之中,磁共振成像明顯高于螺旋CT,對比結果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食管癌患者進行診斷時,采用磁共振成像能夠實現更高診斷準確率,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議臨床診斷中可以選擇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聯合使用,以此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關鍵詞:螺旋CT;食管癌;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
食管癌須盡早診斷,如在檢查不能準確判斷疾病類型,則會耽誤食管癌患者的治療[1]。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20例食管癌患者,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首先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然后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對比兩種檢查法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03月-2017年0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回顧性研究。所選病例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最小30歲,年齡最大80歲,平均年齡(58.7±9.5)歲。本次研究對象均經確診,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之前,并未接受過放化療。已將惡性腫瘤患者、急性感染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在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表示積極配合治療。
1.2方法
12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進行了多層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檢測。多層螺旋CT為美國CE公司的64層螺旋CT檢測儀,患者仰躺,先進頭,并將雙臂上舉。進行平掃,120KV管電壓,180MAS的電流,1.00mm層厚,1.00mm間距,1.2:1的螺距,0.625mm的重建層厚。之后進行動態增強掃描,和平掃方法一致。
磁共振成像檢測使用西門子公司的VERIO3.0T診斷儀,患者仰躺,先進頭,行體表面線圈,以胸骨角為定位中心,TR128的TIWI,TR3000和TE133的T2WI,包括進行橫斷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的掃描,動態增強掃描主要包括有T1NIBE-FS序列。多層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檢測的相關數據傳輸到后處理工作站,通過相應的技術進行處理和分析,了解其特征,確定其定位和定性,相關數據均有兩名影像學診斷豐富的醫師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置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比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病理學診斷之中,87例患者為鱗癌,24例患者為腺癌,9例患者為小細胞末分化癌,平均病變長度為(6.6±2.3)mm。食管癌分期中,13例患者為T1期,31例患者為T2期,43例患者為T3期,33例患者為T4期,41例患者為N0期,79例患者N1期。螺旋CT檢測中,10例患者為T1期,34例患者為T2期,43例患者為T3期,33例患者為T4期,36例患者為N0期,88例患者N1期。磁共振成像檢測之中,12例患者為T1期,32例患者為T2期,44例患者為T3期,32例患者為T4期,39例患者為N0期,81例患者N1期。在T1、T2期的食管癌檢測中,采用螺旋CT靈敏度和正確率均遠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檢查法,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NO期、N1期特異性檢測之中,磁共振成像明顯高于螺旋CT,對比結果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對于診斷食管癌,臨床上大多采用多層螺旋CT、PET/CT以及MRI進行檢查,但由于檢測方法各異,因此檢測結果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螺旋CT不僅能夠進行準確的行為,還能進行多方面、角度進行病變的觀察,以此提升診斷的準確率。而磁共振成像本身具有很好的高分辨率,參數復雜,能夠對解剖結構、病灶特點進行觀察[2]。根據此次研究結果,在T1、T2期的食管癌檢測中,采用螺旋CT靈敏度和正確率均遠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檢查法,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NO期、N1期特異性檢測之中,磁共振成像明顯高于螺旋CT,對比結果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概而言之,在對食管癌患者進行診斷時,采用磁共振成像能夠實現更高診斷準確率,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議臨床診斷中可以選擇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聯合使用,以此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趙化嶺. 3.0T磁共振成像與多層螺旋CT在胃癌診斷對比應用研究[J]. 當代醫學,2014,(20):66-67.
[2]王曼玲,孫興龍,王漢. CT和磁共振成像檢查對食管癌術前TN分期的研究[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06):57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