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探討疼痛管理模式在血管外科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5年1月起,實施疼痛管理模式。結果:住院患者綜合滿意度和對護士病情觀察、健康教育、服務態度的滿意度均>95%;醫生對醫護一體化疼痛管理模式的支持率>80%;實施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疼痛管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
關鍵詞:疼痛管理模式;血管外科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血管外科為切實改善患者體驗,從2015年1月起,實施疼痛管理模式,收到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從2015年1月起,實施疼痛管理模式,疼痛管理方法如下。
1.1培訓醫護一體化
打破醫護各自為政、獨立培訓的傳統。培訓由科主任組織,護士長協助,醫護共同參與。培訓內容包括:無痛化理念、疼痛的病理生理、??萍膊√弁刺攸c、疼痛的評估及干預、藥物鎮痛原則、鎮痛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疼痛健康教育等。培訓形式包括邀請疼痛科專家授課、與癌痛病房交流學習、護士參與醫生交班和查房、組織病例討論、護理查房等。管理模式強調醫護各盡其責、分工協作。科主任、護士長主要起組織、指導、監督、評價等管理作用。責任護士分管3~6張床位的患者,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整體護理,在疼痛護理中的職責包括:1.評估、記錄患者的疼痛狀態;2.落實具體的止痛措施;3.協作其他專業人員工作;4.負責疼痛患者及家屬的教育和指導。醫療組職責:組織全科交班會、查房,通過閱讀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分析患者病情的輕重和疼痛的原因,負責疼痛患者藥物治療計劃的制定和手術介入等措施的落實
1.2正確進行健康宣教
重視對病人、家屬或陪護人員的宣教,為他們提供有關疼痛和疼痛治療的信息,尤其要注意糾正錯誤的觀念以及預防不良反應的措施。入院后即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關于疼痛知識的講解,指導閱讀疼痛健康教育手冊,使其了解疼痛,轉變觀念,增強自信。術前即對病人、家屬或陪護人員進行有關知識及安全防范措施等進行宣教,減輕因此產生的恐懼心理。術后積極與病人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其緩解疼痛的方法,比如聽音樂、看電視、與他人聊天、深呼吸等,還應及時處理疼痛引起的問題,如失眠、抽搐、痙攣。
1.3疼痛管理遵循一定的流程
①疼痛評估:入院當班責任護士完成疼痛首次評估,主治醫師24h內在全科交班會上完成患者疼痛原因分析。a.評估工具:意識清醒或嗜睡成人患者采用0~10分數字評分量表;<4歲幼兒、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或語言溝通有障礙的患者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來描述。b.評估內容包括疼痛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及疼痛與體位的關系。c.疼痛評估頻率:中度以下疼痛(≤6分)2次/d,中度以上疼痛(≥7分)至少3次/d。疼痛評估時間與體溫測量時間同步;劇痛或需要觀察止痛藥物用藥后效果的患者,則遵醫囑及時評估。②疼痛干預:a.責任護士通過參加每日全科交班會、跟隨醫療組床旁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及疼痛原因后,可先采取非藥物疼痛干預措施,包括:主動關心患者,鼓勵患者交流疼痛感受;保持病室安靜;根據疼痛原因給予恰當體位;采用音樂療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等。b.中度以上(≥7分)疼痛由主治醫師制定藥物鎮痛計劃,并及時落實。③鎮痛效果評價:靜脈或肌內注射鎮痛30min、口服鎮痛1h后,估鎮痛效果。疼痛記錄規范化:采用表格式護理記錄單,將疼痛記錄作為臨床護理記錄內容之一,記錄內容包括:日期、時間、疼痛部位、性質、程度、疼痛干預措施、干預效果、護士簽名。記錄要求:首次評估記錄由入院當班完成;疼痛評分≥4分的每班均有評估記錄;給予疼痛干預措施后有效果評價記錄。評價方法:對疼痛管理模式實施前后1年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疼痛首班評估率、動態評估率和疼痛干預率均>90%;住院患者綜合滿意度和對護士病情觀察、健康教育、服務態度的滿意度均>95%;醫生對醫護一體化疼痛管理模式的支持率>80%;實施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疼痛是病人常見的主訴,疼痛是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具有病理性危害。如果不對疼痛進行有效的控制,急性疼痛有可能發展為難于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僅是病人的一種痛苦感覺體驗,常常會嚴重影響病人的軀體和社會功能。所以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護士應了解病人疼痛的部位、強度、性質、發作、持續時間,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病人的疼痛閾值,減輕疼痛的剌激;指導病人使用非藥物和藥物的止痛方法等,解除患者的疼痛,從而促進其早日康復。
我科實行的疼痛管理模式能提高疼痛管理質量,深化優質護理服務內涵,提高住院患者滿意度。疼痛管理模式賦予護士疼痛管理職能,充分利用護士為患者提供24h連續不斷的護理服務這一特點,及時評估發現患者疼痛并及時上報主管醫生,及時采取疼痛干預措施。疼痛首班評估率達到100%,動態評估率和疼痛干預率均>90%,切實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使住院患者滿意度由92.42%提高到96.25%,優質護理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疼痛管理模式強化了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了護士的職業成就感。醫護關系、護患關系越和諧,護士的職業成就感越強。在醫護一體化疼痛管理模式中,護士通過疼痛知識培訓,參與醫生交班、跟隨醫生查房,豐富了自己的疼痛管理知識和??萍膊≈R,提高了護士的職業成就感。隨著疼痛管理模式的逐步實施和完善,每個醫務工作者都應充分認識到患者有陳述疼痛,表達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鎮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權利和知情權。疼痛是疾病的癥狀,是患者的主觀體驗,也存在個體差異,掌握不同疾病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對選擇治療方法,觀察病情變化,減輕疼痛有重要意義,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郭莉,張卓.以護士為主體的疼痛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6,03:428-430.
[2]賈繼媛,崔慧敏,楊紫芳,劉倩,楊敏.探討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對PPH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7:1288-1289.
[3]羅燕.規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對鼻部術后患者鎮痛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6,06:1545-1546.
[4]張萍,楊春練.JCI標準下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21:247-249.
[5]郭思思,陶莉.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疼痛管理模式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6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