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評價。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78例(106眼)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比較治療前后的視力、眼壓、前房深度、房角變化。結果:治療后視力及眼壓明顯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寬度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前方深度,增加房角開放程度,改善視力,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臨床效果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和白內障均是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白內障可使房角急性關閉,誘發青光眼急性發作,形成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本病晶狀體厚度增加,前房更淺,瞳孔阻滯更為嚴重。超聲乳化吸除術可通過摘除晶狀體,可降低眼壓,獲得一定療效。而超乳聯合房角分離術能夠開放房角,恢復小梁功能,增強改善視力、降低眼壓的效果[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78例(106眼)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的臨床資料。男24例(31眼),女54例(75眼),年齡54-84歲,平均年齡(69.4±5.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診斷標準,表現為視乳頭損害或視力及視野缺損,出現旁中心暗點、弓形暗點以及鼻側階梯等視野損害,前房角鏡檢查在窄Ⅱ-窄Ⅳ,晶狀體混濁核硬度Ⅱ-Ⅳ;所有患者均采用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無手術禁忌癥。
1.2方法:術前完善各項檢查,給予控制眼壓、抗炎、縮瞳等治療,使眼壓降至21mmHg以內;術前30min美多麗散瞳,采用表面麻醉,3點鐘方位角膜緣作輔助切口,自切口向前方注入透明質酸鈉,然后在上方角膜緣做板層切口,連續環行撕囊,行水分離,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吸盡周邊皮質,注入黏彈劑,撐開囊袋,植入人工晶狀體,調整晶狀體位置;之后沿前房角緩慢注入透明黏彈劑,分離前房角,再吸除黏彈劑,側切口注入氯化鈉恢復前房,注意控制眼壓;最后結膜囊涂復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結束手術[2]。
1.3觀察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分別檢查視力、眼壓、前房深度、房角變化,評價手術效果。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結果
2.1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視力及眼壓比較,見表1。治療后視力及眼壓明顯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所有患者治療后前房深度及房角變化比較,見表2。治療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寬度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本病發病時晶狀體膨脹,顯著增厚,房角處于窄角甚至關閉狀態。究其原因瞳孔阻滯是發病的主要因素,而晶狀體膨脹增厚導致瞳孔阻滯的重要原因。摘除晶狀體,植入人工晶體,可使中央前房加深,房角變寬,可有效解除瞳孔阻滯[3]。采用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切口更小,損傷小,有利于減少術后散光及并發癥,促進視力快速恢復。而通過機械性壓迫,使小梁開放,能有效解除房角粘連,在黏彈劑的保護下分離安全性更高,并且可獲得長期穩定效果。采用超生乳化聯合房角分離避免了色素脫落、出血等并發癥,殘余的色素及出血可通過超聲乳化灌注沖洗清除[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視力及眼壓明顯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寬度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超乳聯合房角分離可顯著提高中央前方深度,增大房角寬度,降低眼壓,使視力獲得明顯改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以角膜水腫相對多見,經對癥處理后均可緩解。
綜上所述,超乳聯合房角分離治療原發性角閉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優勢明顯,可同時解決青光眼和白內障兩個問題,避免了二次手術,且能一次性解決瞳孔阻滯,前房深度增加,前房角增寬降低眼壓,恢復視力,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賴飛明,余娟鳳.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22-24
[2]李秀貴.超聲乳化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9,19(4):227-229
[3]韋濤,梁鳳康,何敏.超聲乳化吸除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白內障合并急性原發閉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30):3680-3681
[4]裴錦云,林羽,楊海燕.超聲乳化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J].天津醫藥,2016,44(7):90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