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討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后給予休息位石膏固定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8例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納入研究討論中,對患者采取休息位石膏托外固定,2周后更換為夾板外固定,評價Cooney評分優良率及臨床療效。結果:患者Cooney評分優良率為88.89%,影像學優良率88.89%。結論:對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法復位后予休息位石膏固定的療效顯著。
關鍵詞: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石膏固定;休息位
近年,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病率日漸上升,而伸直型骨折又是橈骨遠端骨折最常見的骨折類型,由于骨折部位位于關節面,使用螺釘固定易穿透關節面,采用鋼板螺釘固定的難度大,易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疼痛、腕無力等并發癥。因此,臨床多以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治療為主,但保守治療難以取得理想的復位效果,固定效果差,不利于早期功能恢復[1]。石膏固定時間過長易出現關節僵硬、骨質疏松等情況。基于此,本研究對伸直型骨遠端骨折患者實施改良的腕休息位外固定處理,獲得滿意療效,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18例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納入研討領域,包括10例女性,8例男性;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2.5±2.3)歲。骨折原因:車禍傷9例,摔傷4例,暴力致傷5例。
納入標準:(1)入選患者符合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并掌側呈角。(2)患者同意接受保守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手法整復后將腕關節石膏外固定于休息位,將腕關節背伸至10-15°,輕度尺偏,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呈半屈位,2周后,將其改為夾板固定于休息位,直到愈合為止。手法復位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肘關節屈曲至90°,將患肢前臂旋前,第一助手雙手環抱于前臂上段,第二助手雙手扣住患者的掌指關節,沿著前臂軸線反向牽引3-5min,糾正骨折的重疊移位。第二助手在實施牽引時,將腕關節進行小幅度的旋前和旋后,接觸骨折斷端的軟組織卡壓。手術實施者將雙手環抱骨折的遠端肢體,將拇指并于骨折處,采用折頂手法,加大斷端掌側成角,與背側的骨皮質充分接觸,驟然猛抖,迅速尺偏掌曲位,糾正掌側成角以及繞偏異位。第二助手牽引遠端肢體,將其恢復指前壁中軸位置,將雙手環抱于骨折處,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進行小幅度擠壓搖擺,是骨折斷端充分接觸,改善骨折錯位。手法整復后由助手維持牽引,將石膏拖放于患者患肢橈背側,并包饒前臂,石膏遠端至患肢掌指關節,近端至前臂中上方1/3處,然后為主患者手掌繼續維持牽引,另一只手遠折端背側壓向掌側,握手掌的手維持牽引的同時將腕關節背伸固定在休息位,直到石膏硬化定型,2周后再更換為夾板固定,并將患者的腕關節固定在休息位,掌側和尺側夾板超關節,背側及橈側夾板均不能超過關節固定位置。腕關節將背伸10-15°,并輕度尺偏,使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維持呈半屈曲位。
1.3評價標準
手術后第7天進行X線片復查,觀察患者骨折段端對位情況,每周接受1次X線片復查,直到愈合。根據X線片和Cooney評分測量腕關節掌傾角以及尺偏角較正常減少的度數評價腕關節恢復情況。影像學評估標準[2]:根據掌傾角減少0度、1-4度、5-10°、超過10°分別賦值1分、2分、3分、4分,優為0-1分,良為2分,可為3-4分,差為5-6分;Cooney腕關節評分法[3]:根據疼痛、無痛、輕微疼痛、中度疼痛、劇烈疼痛分別賦值25分、20分、15分、0分,同時根據活動度、背伸/掌曲活動度、握力進行評分,得分為90-100分為優,得分為80-89為良,得分為65-79為可,差為評分低于65分。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0.0)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差表示(x±s),用t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18例患者,其中影像學評估為優10例,占55.56%例;良6例,占33.33%例,可2例,占11.11%例,差為0例,影像學優良率為88.89%(16/18)。Cooney評分結果提示,優11例,占61.11%,良5例,占27.78%,可1例,占5.56%例,差1例,占5.56%例,優良率88.89%(16/18)。
3討論
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是骨科中的常見病,好發于老年婦女。在高能量損傷情況下導致橈骨遠端干骺端以關節內的骨折移位。本研究對患者實施手法復位石膏休息位固定2周,然后更換為夾板固定在休息位,2個月后患者均達到骨折愈合標準。
本研究筆者認為,石膏固定能夠起到比夾板更可靠的外固定效果,處于休息位時患者的患肢處于自然靜止狀態,手內在肌與手外在肌的張力保持在一種平衡狀態,從而減少了周圍屈伸肌群肌力不平衡導致的骨折斷端之間的剪切力,更好的避免斷端異位。因此,患者的掌傾角以及尺偏角恢復效果滿意,移位情況更少。另外,石膏固定可限制軟組織腫脹,預防血腫壓迫正中神經,一般在2周后即可形成骨痂,因此骨折斷端更加穩定,此時將其更換為夾板固定,就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腕關節活動度[3-4]。不僅如此,還能促進指間關節和指關節的活動,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骨折斷端的新陳代謝,加速鈣鹽沉積,促進骨折愈合,避免肌肉軟組織的攣縮粘連。本研究結果表明,影像學優良率為88.89%,Cooney評分優良率88.89%,表明其本研究所用的骨折手法復位愈合率更高,固定效果更好,操作更簡單,是比較理想的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對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法復位后予休息位石膏固定的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陳凌云,胡勇斌,盧偉民等.外固定支架結合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74(52):9083-9088.
[2] 張華,鄧強新.特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及手法復位治療后的遠期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2):1735-1736.
[3] 蔡穗東,符瑜亮,陸武澤等.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70例[J].海南醫學,2016,27(18):3044-3046.
[4] 徐文停,倪誠,喻任等.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