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及分類,對其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對其臨床應用情況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特點;臨床應用
前言:頭孢菌素,又稱先鋒霉素,屬于廣譜抗生素的一種,臨床應用頻率較高,在殺菌抗感染方面,應用效果顯著。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毒性較低,殺菌活性強,較其他抗生素相比,優勢顯著。近些年來,隨著抗生素使用范圍的擴大,耐藥性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也逐漸增多,對抗生素特點及其臨床應用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開始變得尤為必要。
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及分類
1.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作用機制與青霉素相同,要求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的途徑,使抗菌功能得到發揮[1]。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能夠與青霉素結合蛋白共價結合,使其滅活,最終實現對肽聚糖合成過程的干擾,抑制細菌的活性,使其破裂乃至死亡,達到治療感染等疾病的目的[2]。細菌與人類的細胞不同,前者具有細胞壁,后者則無,受上述特點影響,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對人體細胞毒性大大降低,在合理的濃度下,毒性可以忽略不計。
1.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分類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共包括四代,四代抗生素在抗菌活性、腎毒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分類情況如下[3]:(1)第一代: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包括頭孢噻吩、頭孢拉定、頭孢匹林等。(2)第二代: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包括頭孢呋辛、頭孢孟多、投保雷特等。(3)第三代: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包括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4)第三代: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包括頭孢克定、頭孢匹羅等。
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
2.1 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
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廣譜抗菌的作用,對革蘭陽性菌抗菌活性強,對革蘭陰性菌次之。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抗菌活性均較強。大腸埃希菌及產氣腸桿菌等,對其耐藥。陰溝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等,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完全耐藥。
2.2 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
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革蘭陽性菌抗菌活性同樣較強,但與第一代相比略差。對革蘭陰性菌相對穩定。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肺炎鏈球菌敏感,MIC為0.01mg°L-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對其耐藥。消化球菌等,對其敏感。
2.3 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
頭孢曲松與頭孢他啶均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兩者特點存在一定差異。以頭孢曲松為例,其對金葡菌抗菌活性強,MIC90為2--8mg°L-1。但與頭孢唑林等相比,活性相對較差。對青霉素不敏感。腸球菌屬對其耐藥。
頭孢他啶對大部分革蘭陰性菌穩定,治療嚴重感染極為有效。對他莫拉菌、百日咳桿菌抗菌效果好。80%菌株對其敏感。李斯特菌等對其耐藥。
2.4 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
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抗菌譜廣,對革蘭陽性菌作用強,對銅綠假單胞菌抗菌活性與頭孢他啶類似,對革蘭陰性桿菌細胞膜穿透性強,對陰溝腸桿菌等抗菌效果較好。
3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
3.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應用范圍較廣,以頭孢他啶為例,臨床主要用于下呼吸道感染、腹腔及膽道感染以及尿路感染等的治療。視病情的不同,需要對抗生素用量進行調整,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例,可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4--6g/d,10--14次為1療程。嬰幼兒用藥,應視患兒體重,對劑量進行調整,一般為30--100mg/kg,分2--3次靜脈滴注。研究表明,成人單次用藥1g后(靜脈滴注),血藥峰值能夠達到70--72mg/L,血藥濃度能夠達到120--146mg/L。
注射用頭孢曲松鈉,臨床主要用于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盆腔感染以及骨和關節感染等疾病的治療,視用藥方法的不同,需對藥物使用劑量進行合理調整,當為肌肉注射時,可采用3.6ml滅菌注射用水、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等,加入1g瓶中,制成1ml含250mg的頭孢曲松溶液用于注射。當為靜脈給藥時,可將9.6ml葡萄糖注射液5%,加入1g瓶中,制成1ml含100mg的頭孢曲松溶液,稀釋后用于注射。根據患者年齡的不同,應合理控制給藥劑量。成人1--2g/d,每日最高劑量為4g,7--14d為1療程。兒童一般可采用靜脈注射方法給藥,根據體重調整用量,20--80mg/k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用藥,血藥峰值及血藥濃度于2h達到最高,分別為3mg/L及80mg/L。如采用肌肉注射方法給藥,劑量為0.5g時,血藥濃度24h達到最高,為6.0mg/L。如采用靜脈注射方法給藥,1min后,血壓濃度達到峰值,為150.9mg/L,24h后,血藥濃度降低到9.9mg/L。
3.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用藥不良反應以皮膚及附件反應、泌尿系統、肝膽系統、心血管系統反應等為主,皮膚及附件反應臨床表現為局部皮疹、蕁麻疹、丘疹等。泌尿系統不良反應包括血尿、腎功能異常等。肝膽系統不良反應以肝功能異常為主。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以心動過速、血壓升高、胸悶及心悸等為主。在上述不良反應中,皮膚及附件反應發生幾率最高,為60.82%,肝膽系統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最低,臨床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導致肝功能異常者,比例為0.19%。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用藥存在死亡案例,發生幾率為0.19%。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患者年齡無顯著聯系,頭孢曲松用藥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最高,為31.4%,其次為頭孢哌酮,為23.69%。第三代頭孢菌素用藥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最高,為81.34%。第四代頭孢菌素用藥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最低,為0.56%,第一代與第二代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分別為14.18%和3.92%。
結論: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抗菌特點存在一定差異,臨床用藥需視患者年齡、病情等調整用法與用量,并加強對不良反應的控制,一旦發現有關癥狀,應立即停止用藥,提高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易林高,李佳,李佳,吳明釵.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特點及臨床應用[J]. 海峽藥學,2010,03:159-161.
[2]楊秀平.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在臨床使用中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應急對策[J]. 中國醫藥導刊,2013,09:1542-1543.
[3]曾麗平. 淺談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狀況及管理方案[J]. 當代醫藥論叢,2016,0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