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觀察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將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據臨床用藥不同均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31例患者給予臨床常規抗心律失常藥,觀察組31例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治療,比較不同治療方式治療效果。結果:124例患者治療期間有62例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心室內徑越大,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越高,給予吸氧以及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胺碘酮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結論:對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隨著病情不斷的發展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頻率高,室性心律失常與心室內徑具有緊密的聯系,對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給予藥物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胸悶氣短、心悸等癥狀。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脂肪沉降率增加,脂肪附著于冠狀動脈壁上,出現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血流不暢,血流動力出現障礙,在心臟收縮、舒張功能正常時心臟排血量降低,從而損傷心臟充盈、射血功能的正常發揮,患者在情緒激動、過度勞累、服用含咖啡因的飲食物后可出現心律失常的表現[1,2]。本次實驗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觀察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臨床用藥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況,從而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臨床診療提供借鑒作用,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62例未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男性46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在48~85歲,平均年齡在(68.6±3.6)歲,患者病程在2~5年,平均病程在(3.8±0.5)年。62例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觀察組31例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在45~83歲,平均年齡在(68.7±3.5)歲,患者病程在2~5年,平均病程在(3.7±0.5)年,按照(NYHA)標準分級,有11例患者為二級,有28例患者為三級,有23例患者為四級。常規組31例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在42~85歲,平均年齡在(67.9±3.4)歲,患者病程在2~6年,平均病程在(3.8±0.6)年,按照(NYHA)標準分級,有12例患者為二級,有27例患者為三級,有23例患者為四級。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心功分級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任何明顯的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病例選擇標準
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①癥狀以及體征:所有患者均出現心區窒息性、壓榨性疼痛,疼痛向左肩頸、前臂進行反射,疼痛持續1-5分鐘后可自行緩解,患者同時伴有呼吸困難、胸悶氣短、心悸出汗等癥狀。②所有患者均經冠狀造影確診為冠心病,冠心病病史在2年以上,慢性心力衰竭是在冠心病的影響下造成的[3]。患者年齡在42~85歲,平均年齡在(68.2±3.2)歲。排除標準:①排除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高血壓、甲亢等甲狀腺疾病導致的。②排除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損傷的患者。③排除竇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④排除聽力障礙、精神意識障礙的患者[4]。所有患者均簽署相關知情協議,均表示為自愿參與本次實驗且能配合臨床診療以及復查隨訪工作的進行。
1.3方法
1.3.1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治療期間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電彩超等檢查情況,統計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比較室性心律失常發病類型,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與患者左室大小之間的相關性。
1.3.2 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62例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在遵循患者治療建議的情況下有31例患者給予吸氧、地高辛片(生產廠家: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8)以及螺內酯(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070)等常規治療(即為常規組),有31例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胺碘酮(生產廠家:賽諾菲安萬特(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觀察治療即為(觀察組),其中常規治療組地高辛片每日一次,每次口服0.5mg,螺內酯每日口一次,每次口服12mg,觀察治療組胺碘酮初始用法用量為,先給予300mg按照1-0.5mg/min的速度靜脈滴注,2-3次后,改為每日三次,每次口服600mg。
1.4觀察指標
(1)觀察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發病類型,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與患者左室大小之間的相關性,
(2)觀察比較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常規治療以及觀察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評估標準如下.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發病類型,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與患者左室大小之間的相關性,12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62例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62例室性心律失常與患者左室大小的關系,具體情況(見表1)。通過臨床試驗我們發現,心室內徑越大,冠心病慢性心力衰渴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越高。
2.2 觀察比較6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情況(見表2)。6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3)。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5%,常規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7.4%,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1%,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
3討論
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分為室性早搏以及短陣室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多出現室性心律失常。臨床研究認為誘使室性心律失常出現的原因是冠心病患者心臟構造出現病理性改變,左心室內徑不斷擴大。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臟血管狹窄、局部心肌細胞缺血,心肌在缺血、缺氧狀態下心肌細胞的電位發生異常辯護,出現鈉鉀離子傳導障礙,誘使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目前用于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常用的藥物有地高辛片、螺內酯,其中地高辛片是在毛花洋地黃中高度提純的強心甙藥物,口服后由小腸吸收,起效快,半衰期短,主要經腎臟由尿液排泄,腎臟排泄率在50%左右,螺內酯能與醛固酮進行競爭性抑制,改變人體細胞內鈉鉀離子的轉運,提高腎臟排泄率,在體內利用轉化率高,與胺碘酮相比,可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癥狀[6]。胺碘酮能有效延長心肌動作電位興奮性,從而達到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次實驗發現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普遍存在心室內徑增大。及時給予藥物治療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在80%-90%。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隨著病情不斷的發展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頻率高,及時給予抗心律失常藥十分重要。
參考資料:
[1]武振林,馬登峰,王晨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7):869-870.
[2]謝家德.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2):145-146.
[3]雷娜.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6(30):91-93.
[4]Yildirim,Y.,Pecha,S.,Reichenspurner,H. et al.Mechanically induc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the heartware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J].ASAIO journal,2014,60(1):124-12
[5]許文華,李惠榮.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5,34(30):226-226.
[6]金希華,寧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13(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