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對產科危重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以本科室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14d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 和SDS評分和焦慮癥的發病率。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 和SDS評分得到了明顯改善,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此外,觀察組患者SAS 和SDS評分以及焦慮癥與抑郁癥的發病率改善相對于對照組更加顯著,Pgt;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給予產科危重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焦慮癥的發生,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干預;產科危重癥;焦慮癥;臨床效果
產科危重癥指的是患者在妊娠過程中發生急性危重并發癥,比較常見的病癥為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羊水栓塞、子宮破裂以及產后出血等。產科危重癥患者主要特點為發病快、病情嚴重,并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前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極易誘發患者相關并發癥的出現,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抑郁癥、焦慮癥以及恐懼癥等。心理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行干預治療,以達到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調節,最終達到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改善患者負面情緒,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病率,提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由此可見,心理干預對產科危重癥患者治療和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主要以產科120例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兩種不同的護理措施臨床結果進行調查分析。現將具體報道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以本科室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產科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范圍在22歲至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7±3.5)歲。患者主要病癥為:胎盤早剝、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栓塞、胎盤前置、子宮破裂、臍帶脫垂患病人數分別為18例、16例、12例、7例、3例、2例、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在21歲至4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5±3.8)歲。患者主要病癥為:胎盤早剝、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栓塞、胎盤前置、子宮破裂、臍帶脫垂患病人數分別為17例、15例、13例、8例、3例、3例、1例。入選標準:所以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嚴重器官衰竭以及精神類疾病,并且經診斷均符合產科危重癥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Pgt;0.05,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1.2.1 常規護理干預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病房內保持安靜、整潔、干凈,定期進行消毒和通風,護理人員對患者飲食和生活習慣進行科學指導,同時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突發事件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治療過程中謹遵醫囑等。
1.2.2 心理護理干預
第一,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使患者盡快熟悉治療環境,大多數患者術后會直接轉入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詳細介紹ICU的具體情況,主要包括醫療設備和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等,讓患者能夠清楚救治流程,對治療充滿信心,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對病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治療前護理人員還行多與患者溝通,避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緊張的心理,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1]。
第二,為患者營造安靜整潔的環境,病房內濕度最好控制在55%左右,溫度在23℃左右最佳,并且將病房內的光線和儀器擺放進行合理的設置,注意儀器聲音不要大,避免影響患者正常休息,光線不要太強,避免外界因素對患者造成干擾,使患者處于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第三,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自己對治療過程存在的疑慮。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與患者和其家屬的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其感興趣的話題與患者交流。護理人員如果發現患者出現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時,需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還可以為患者舉一些治療成功的例子,其次對患者進行醫療設備和技術操作上的宣傳,這樣能夠讓患者充分的了解治療水平,使其對治療充滿信心,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2]。
第四,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急救操作的培訓,主要以下幾個項目:例如對患者陰道出血量的觀察、輸液輸血、有創壓的監測記錄出入液量以及子宮定時按摩等。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為:第一,動作輕柔規范,同時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和做出相應的配合。第二,如果出現特殊情況,可以考慮對患者實施適量的鎮痛藥物,減少患者治療過程的痛苦[3]。
1.3 觀察指標
首先,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其中SDS評分標準為:輕度抑郁為52分至62分;中度抑郁63分至71 分,重度抑郁高于72分;SAS 評分標準為:輕度焦慮52分至62分,中度焦慮63分71分,高于72為重度焦慮。最后,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的患有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病率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標準差(x(—)±s)來顯示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差異。兩組資料差異比較,Plt;0.05,差異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與SAS評分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相對于護理前SDS 和SAS 差異顯著,Plt;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Plt;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癥與焦慮癥的發病率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組內比較,抑郁癥與焦慮癥發病率明顯下降,Plt;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相對于對照組效果更加顯著,Plt;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由于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最近幾年產科危重癥患者的發病率正在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而產科危重癥的特征為病情變化快、結局兇險,甚至會給患者的生命帶來嚴重威脅[4]。由于以上原因,大部分危重癥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會出現抑郁、焦慮的情緒,這給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本研究主要針對患者心理存在的負面情緒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治療,主要通過對環境的改變、技術和設備宣傳以及護理人員的全面護理再結合心理干預,從而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項研究主要以本科室120例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通過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對結果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到心理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該護理措施能夠起到顯著的輔助治療效果[5]。
綜上所述,給予婦產科危重癥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作用非常明顯,此護理措施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蘭艷萍.產科危重癥病人術后的心理護理[J].全科護理,2012 ;15(06):99-100.
[2]莫彥華.淺談心理護理在產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3 ;09 :102-103.
[3]賀美琴.產科危重癥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3 ;27 :74-75.
[4]劉娟.探討產科危重癥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 ;02(20):4198-4199.
[5]張美春,陶慧,劉丹,等.心理護理在神經內科患者救治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 ;42(02):90-93.
作者簡介:高可,河南新鄭市,1991年3月生,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護理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