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護理人員業務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服務意識不強,患者自身問題三方面分析了婦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策略,對于保障婦科護理工作的安全高效的推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婦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對策
婦科科室的各項護理工作較為復雜,并且存在較多不安全因素,是護患糾紛問題比較多的科室。要解決婦科科室存在的護理問題,需要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要能夠針對病人的特殊情況,病情的復雜性,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才能真正把婦科護理工作推向一個新高度。
一、婦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護理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的問題
婦科護理工作較為復雜,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婦科護理人員中有部分人員的專業知識較為缺乏,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較差,有的護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婦科護理技能,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在護理中,有些護理人員觀察不夠仔細,自身素養不高,就難以對病人病情進行準確把握,這樣,就不利于病人更好的治療康復。不僅如此,在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在婦科室中也應用了很多新技術和新設備,一些護理人員由于能力不足的問題,很難對先進設備進行有效的應用,這就不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問題。
2、護理人員法律意識不足,服務意識不強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婦科護士,在工作中都很重視病人的安全健康問題,也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處理一些突發問題,但護理人員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淡漠的問題。比如,在工作中,私收患者紅包,泄露患者隱私等,這些都屬于違法違規行為,極易造成法律糾紛問題。另外,還有一些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較差,在工作中也容易帶著情緒,不能為患者提供滿意周到熱情的服務,這些問題也容易造成患者的不滿情緒,容易產生護理糾紛問題與矛盾。
3、患者自身因素
婦科患者不僅承受著身體上的病痛,同時,也承受著心理上的痛苦。并且很多患者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很大,在住院期間,患者還需要接受各種治療和限制,患者身心所受到的壓力是很大的。這種壓力對患者病情穩定及康復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一些患者出院后,還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還需要工作,照顧家庭,這樣,患者的的康復壓力更大。
二、消除安全隱患的對策
1、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
醫護人員專業素養高低,職業能力的高低,責任意識的強弱對其工作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作為醫院,要消除婦產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必須要重視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升工作。首先,醫院要能夠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定期培訓工作。要組織全體醫護人員參與培訓,不斷豐富護理人員的的護理知識,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這樣,護理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本質工作,并能夠有效應對婦科中的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其次,要加強護理人員溝通技能的培訓,現代很多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溝通方面有部分護理人員卻存在著不足,這樣,就導致護患溝通中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換,導致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不滿。再次,要加強護理人員責任意識的培養。醫院不僅要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職能,還需要提升其責任意思,能夠培養醫護人員主動為患者提供服務的意識。要使護理人員意識到患者就是上帝,為患者提供滿意周到,細心熱情的服務是護理人員的職責,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才能保障所提供的護理服務能夠令患者滿意。
2、建立完善的護理安全管理體系
要有效消除婦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必須要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工作,醫院要能夠針對婦科護理工作的特點,建立完善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關護理流程,并加強監督管理,保障各項護理工作都能按照相關制度和護理流程有效的推進。科室內也要加強對患者的安全護理的監管工作,能夠明確護理人員的責任義務,要設置合理科學的排班制度,保障每一個患者都能有護理人員開展專門的護理服務。要加強安全監管,通過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
3、加強患者的身心護理
婦科患者很容易因為身體上的不便或者是疾病疼痛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這種心理方面的問題最為可怕,會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因此,作為護理人員不僅要重視患者身體上的護理,還需要注意患者心理方面的護理。作為護理人員,定期要對患者身體進行檢查,要及時觀察患者疾病變化情況,做好相關數據的記錄。另外,還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夠及時解決患者的疑惑,及時回答患者的問題,并能夠通過深入的交流,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況,發現問題,要及時開導患者,消除患者精神方面的顧慮。要加強對患者的鼓勵,增加患者的自信,通過細心周到的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有助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人性化護理服務在婦科護理中的應用[J]. 朱青.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17)
[2]淺談溝通在婦科護理中的應用[J]. 楊麗,胡靜. 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1(09)
[3]常規護理模式加應急措施在預防婦科護理風險中的作用[J]. 夏雪榮. 齊魯護理雜志. 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