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脾胃氣虛、正氣不足是中醫內科疾病的常見癥狀。四君子湯由炙甘草、茯苓、白術、人參組成,具有益氣健脾之功效,能健旺脾胃之氣,資生氣血,是為中醫內科的補氣基本方。以后該方在醫家的不斷深入研究、靈活運用下,研究出了更多補氣健脾的四君子湯類方,比如保元湯、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等,均是由四君子湯發展而來的。本文將主要對四君子湯的臨床功效,在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以及四君子湯類方的運用進行綜述。
關鍵詞:中醫內科;四君子湯;脾胃氣虛證
四君子湯始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宋),其具有補氣之功效,是為補氣基本方,在面色萎白、食少神倦、語聲低微、四肢乏力、脈虛弱、舌淡苔白等脾胃氣虛證中應用較多。在中醫學中,虛證是包括陽虛、陰虛、血虛、氣虛4類,中醫治療就有相應的補陽、補陰、補血、補氣之法及方劑。四君子湯為補氣方劑,其具有利而不峻、補而不滯,作用平淡沖和的優點,猶如平和寬厚的君子,所以得“四君子”之名。以后該方在醫家的不斷深入研究、靈活運用下,研究出了更多補氣健脾的四君子湯類方,比如保元湯、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等,均是由四君子湯發展而來的,進一步完善、豐富了中醫藥寶庫。
1 四君子湯
1.1 方劑組成
四君子湯由炙甘草、茯苓、白術、人參四味中藥組成。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將去蘆人參、去皮茯苓、白術各9g,炙甘草6g,研磨成細末,每服取水一盞、細末15g(二錢),煎至七分后口服。服藥時間不受時間限制,可在湯劑中加入少許鹽。
1.2 方劑功效
四君子湯的功效主要為益氣健脾,脾胃氣虛證(語音低微、面色咣白、食少便溏、氣短乏力、脈虛弱、舌淡苔白)是其主治證。本方證為運化與納谷乏力,脾胃氣虛,舌淡苔白、食少便溏、脈虛弱。如果脾胃虛弱,氣血生化就會不足,所以就會造成氣短乏力、語音低微、面色咣白等癥狀。脾運不足,就會胃納不振,內生濕濁,從而造成大便溏薄、飲食減少。胃氣不足的癥狀還包括脈虛弱、苔薄白、舌淡。據《醫方考》記載,觀面色咣白可知氣虛,聞言語輕微可知氣虛,問四肢無力可知氣虛,切脈象虛弱可知氣虛,這些均應采用補氣之方,補益脾胃、中焦之氣,恢復受納、運化之功。
四君子湯方中,人參性溫味甘,具有益氣、養胃健脾之功效,是為方中君藥;白術性溫、味苦,具有燥濕健脾、增強益氣助運之力之功效,是為方中臣藥;茯苓甘淡,具有滲濕健脾之功效,是為佐藥,白術與茯苓合用,祛濕健脾功效更加顯著;炙甘草性溫、味甘,具有益氣和中之功效,可調和諸藥,是為使藥。方中四味中藥配伍,健脾益氣之效更甚。四君子湯與理中丸相比,二者的組成藥物僅有一味不同,二方補益中氣均應用了炙甘草、白術、人參,四君子湯加用茯苓,以健脾益氣,適用脾胃氣虛證,而理中丸加用干姜,以溫中祛寒,主治中焦虛寒證。
2 四君子湯在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
2.1四君子湯的運用
在中醫內科疾病中,脾胃氣虛證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脾胃氣虛證也就是所謂的正氣不足。而在對其的治療中,四君子湯是一種療效較為明顯的藥劑,對于一些常用的補氣劑來說,四君子湯的證治要點就是舌淡苔白、食少氣短以及脈象虛弱等。并且在進行該方的使用中,還能夠有效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慢性胃炎等內科疾病。若是患者出現了嘔吐的現象,那么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一些半夏,以此來阻止嘔吐。站在醫學臨床角度上看,四君子湯基礎藥方的適用范圍十分廣泛,針對各種疾病的病癥特點,適當加入一些味方,將會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2.2四君子湯加味方的應用
首先是異功散,主要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相關的陳皮、生姜以及大棗,這樣在吃飯前進行溫服,能夠有效起到行氣化滯、益氣健脾的作用。在醫學臨床上主要是進行脾胃氣虛兼氣滯證患者的治療。針對一些飲食較少嘔吐腹瀉的患者具有很明顯的療效。目前來看,在異功散的使用中,主要是應用于兒童的消化不良治療中。其次就是六君子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4.5 g、陳皮3 g、大棗2枚以及生姜3片,主要功能是燥濕化痰、益氣健脾。這樣在對患者的排痰方面具有很高的效果。保元湯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夠益氣溫陽,對于一些四肢無力疲憊、元氣不足的患者具有較高的療效。同時針對小兒痘瘡的治療也具有明顯的效果。
四君子湯在中醫內科脾胃氣虛證的患者治療中具有明顯療效,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充分發現,實驗組患者采用四君子湯治療的優勢所在。四君子湯能夠加快淋巴細胞的轉化速度,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以此來充分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在人體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后,便可以有效促進脾胃氣虛證患者的康復。
3 四君子湯加味方
3.1 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由四君子湯加3g陳皮、4.5g半夏組成,研為細末作一服,加3片生姜、2個大棗,與水煎服。該方具有燥濕化痰、益氣健脾之功效。主治痰濕、脾胃氣虛證。如嘔逆、胸圍痞悶、食少便溏。
3.2 香砂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子湯由人參、茯苓、白術、陳皮、甘草、砂仁、木香、半夏所組成。取茯苓、白術各6g,人參、半夏各3g,砂仁、陳皮各2.5g,甘草、木香各2g,加生姜6g,以水煎服。該方具有行氣溫中、益氣化痰之功效。主治痰阻氣滯、脾胃氣虛證。如消瘦倦怠、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痞悶、氣虛腫滿。
3.3 異功散 異功散由四君子湯中加入陳皮組成。陳皮、四君子湯各等分6g,研磨為細末。每服水一盞、細末2錢,加5片生姜、2個大棗,煎至七分后于飯前溫服。此方具有行氣化滯、健脾益氣之功效。主治氣滯兼脾胃氣虛證。如胸部痞悶不舒、大便溏薄、飲食減少、嘔吐泄瀉等,小兒消化不良也為氣質脾虛證,可應用此方。
參考文獻
[1] 高永珍,武瑞珍,陳永利.四君子湯在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05:52.
[2] 馬海麗.加味六君子湯治療復發性口瘡(脾胃氣虛證)的臨床觀察[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3.
[3] 段少華,彭波,楊仁旭.四君子湯及其類方應用考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03:84-85.
[4] 周育弘.加味四君子湯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氣虛證)30例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