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肝病一般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尤以乙肝、丙肝為多見,隨著病程的延長,其肝纖維化、肝硬化是不可避免出現的。慢性肝病病程較長,其治療困難,纏綿難愈。因此,在對慢性肝病的治療過程中,中醫學者們不斷探索,總結經驗,發現有許多久治不愈的癥狀,經加用活血化瘀藥后癥狀會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反復不斷的應用,確定了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肝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肝病;活血化瘀;
1 傳統中醫對活血化瘀法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久病必瘀”。慢性肝病,纏綿難愈,造成瘀血的病因很多。李佃貴老中醫指出:血瘀之因有四:一曰氣滯血瘀;二曰因熱致瘀,疫毒蘊伏血分是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因。《醫林改錯》:“疫毒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三曰因濕致瘀,濕熱是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基礎,水濕內蘊,阻于脈絡,血脈不通而為瘀;四曰因虛致瘀。可以說氣滯血瘀貫穿于肝病的全過程,其善用失笑散為基礎方加減。汪承柏老中醫在肝病治療中十分重視活血藥的使用[2],提出根據病因分別給予祛濕活血、清熱活血、助陽活血、理氣活血、消食活血、涼血活血、通下祛瘀、軟堅散結等治法。②滋陰活血法:適用于瘀血見癥兼有口燥咽干,渴欲飲水,心煩少寐,脅肋隱痛或刺痛,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膝腿軟,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或細澀者。常用方藥四物湯合一貫煎加減。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學者們對慢性肝病的治療研究更深入。有研究表明:肝血瘀阻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密切相關,認為肝纖維化的中醫本質主要是肝血瘀阻。又有病理研究證實: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的發生率為59.36%。多數慢性HBV攜帶者肝臟組織學檢查:隨著病程的發展,肝纖維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肝病權威Hans-PoPer提出:“誰能阻止/逆轉肝纖維化,誰就能治療大多數肝病”。因此抗肝纖維化治療已成為慢性肝病治療中的重中之重,亦就說明了活血化瘀在慢性肝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抗纖維化的治療研究成了當今的研究熱點。
2 現代藥理研究
2.1 單味中藥 丹參:主要成分為丹參酮,異丹參酮、丹參新酮及丹參酚等。有學者在實驗性免疫損傷性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上,證實丹參能降低肝內Ⅰ、Ⅲ型膠原mRNA水平;連續肝活檢顯示,丹參可使由膠原構成的網狀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沉積和延伸均受到抑制,對復合因素誘發的實驗性肝纖維大鼠,經丹參治療后,無1例發生肝硬化,膠原蛋白、纖維連結蛋白和層粘蛋白的含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DM陽性細胞數在第2~6周也低于對照組,提示丹參可減少肝內細胞基質生成,抑制星狀細胞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此外,丹參能抑制肝細胞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氧自由基,從而抑制肝內炎癥反應,臨床研究顯示慢性肝炎患者在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3個月后,血清Ⅲ型前膠原、透明質酸水平明顯下降,肝內壞死性炎癥明顯改善。
桃仁:主要成分為苦杏仁甙。實驗性肝纖維化家兔模型證明,桃仁提取物能增加肝血流量,提高膠原酶活性,促進膠原分解。徐列明等應用桃仁提取物和蟲草菌絲治療6例肝炎肝硬化,發現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肝星狀細胞內脂滴明顯增加,細胞周圍膠原纖維消失,認為桃仁能使已活化的星狀細胞逆轉為靜止狀態,從而減少細胞外基質生成。有人研究40例血吸蟲性肝纖維化,隨機接受苦杏仁甙和單純葡萄糖液(對照組)靜脈輸注,結果顯示,治療組肝脾明顯縮小,尿羥脯氨酸排出顯著增加。
川芎:陳氏發現川芎嗪有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及抗肝纖維化作用,傅氏研究表明川芎嗪能使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增生顯著的形態學改變,并能抑制細胞的核分裂和增殖。
赤芍:解放軍302醫院用赤芍治療10例肝纖維化,并進行肝活檢對比研究,結果顯示77.8%的病例肝纖維化減輕。
2.2 復方制劑 強肝膠囊:含丹參、黃芪、當歸、白芍、郁金等16種中藥。本品經動物實驗證明具有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功能和抑制肝纖維化作用。給CCL4性肝硬化大鼠使用后,肝炎癥狀消退,假小葉瓦解,肝纖維化退縮,硬化的肝組織幾乎完全恢復正常。山西中醫研究所報告應用該方劑治療肝硬化,基本治愈率為63.8%,總有效率為93.2%。
復方鱉甲軟肝片:由鱉甲、赤芍、三七、冬蟲夏草等11味中藥組成。實驗研究顯示,該藥能抑制星狀細胞增殖,阻斷其合成膠原蛋白和非膠原蛋白,增強膠原酶活性,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臨床實驗顯示,該藥可使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在組織學上有明顯改善。
復方丹參(861沖劑):主要由丹參、黃芪、雞血藤等10味中藥組成。用于治療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60例,結果表明,連服2年以上可明顯改善癥狀,其谷丙轉達氨酶(ALT)保持在正常不再波動者占70%,可使白蛋白保持在正常水平,升高的球蛋白有下降趨勢,治療半年、2年其P Ⅲ P均值較治療前下降至接近或達到正常范圍內[15]。它對CCL4白蛋白所致兩種大鼠纖維化模型均受抑制[16]。其機制是通過抑制星狀細胞的活化,減少TGF-β、mRNA的表達及相應蛋白的產生,從而抑制肝臟總膠原和Ⅰ、Ⅲ、Ⅴ型膠原的生物合成,并促進膠原的降解。
3 臨床體會
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病包括中醫的黃疸、積聚、臌脹等。現代藥理研究:活血化瘀藥能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集聚,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恢復或改善病變組織、器官等血液供應。此外,活血化瘀法還有鎮痛、抗炎、抗感染、解熱、抑制結締組織增生,促進增生性病變的軟化和吸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所以在整個慢性肝病治療過程中,活血化瘀法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視其運用,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孟憲鑫,史淑紅.李佃貴之慢性肝病經驗.中醫雜志,2007,9(48):780-781.
[2] 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床經驗(肝膽病).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 許建麗.杜建民治療肝硬化經驗談.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5,5(2):50.
[4] 唐智敏,茹清靜.肝血瘀阻與肝纖維化關系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2(17):81-83.
[5] 趙根城.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程度與B超探測門靜脈?脾靜脈內徑及脾厚關系的探討.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