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探析對患者功能影響的半年療效。方法:共計選取54例患者且疾病類型是腦卒中偏癱,病例資料選取時間段: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利用隨機數字表法且分別命名為研究組(27例;康復治療)和對照組(27例;常規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FMA評分、BI評分、FCA評分顯著性更優,將其對比對照組患者得出以下統計學結論:P<0.05且存在意義。結論: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可顯著性改善患者功能,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功能;半年療效
腦卒中偏癱患者病情復雜且需要給予患者實施康復治療[1],可顯著性改善患者各項功能,臨床認可度較高,可促使患者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性提升。本組入組患者例數是54例,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對患者功能影響的半年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入組患者例數是54例,均選自我院,疾病類型是腦卒中偏癱,研究選取時間段:自2016年5月開始至2017年4月停止,共計2組(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每組27例):研究組、對照組。研究組患者(41歲~82歲)平均年齡是(64.14±9.21)歲,男女患者比例是18:9,對照組患者(42歲~81歲)平均年齡是(63.58±8.25)歲,男女患者比例是19:8。對比分析2組患者入組時組間數據得出對比結果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27例;常規治療):給予患者常規降顱壓治療,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給予患者控制血壓治療,給予患者營養神經藥物治療等;
研究組(27例;康復治療):利用一對一方式給予患者實施康復治療,以運動訓練為主且早期給予患者病床上肢體功能位正確擺放,給予患者各個關節被動活動以及橋式運動,指導患者如何進行正確翻身起坐并給予患者站立平衡訓練、步態訓練等,同時,給予患者電刺激以及針灸治療并保證1次/d,30min~45min/次,出院后,治療師需要給予患者上門治療服務并保證每周2次至3次治療,病程需要滿6個月。
1.3評定標準[2]
FMA評分:利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表統計;BI評分:利用arthel指數統計;FCA評分:利用能綜合評定量表統計。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利用SPSS19.0軟件分析并經t檢驗(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利用SPSS19.0軟件分析并經X2檢驗(率)。存在統計學意義評定標準:P<0.05。
2 結果
經過臨床分析,明顯最佳的組別是研究組患者,對比對照組患者而言,統計學結論是:P<0.05且意義存在。組間數據包括:治療6個月后FMA評分、BI評分、FCA評分。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偏癱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給予患者實施康復治療,臨床實踐證實康復訓練需要盡早開始,一般情況下,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且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h后即可給予患者開始康復治療,在治療期間,需要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并注意密切觀測患者血壓情況、心功能情況、心率改變情況等[3],預防以及避免意外發生。
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以運動療法為主,臨床研究發現,給予患者康復治療可誘導來自皮膚、關節深、淺感受器的大量信息傳入及大腦中樞大量運動沖動信息傳出,可有效促進患者大腦皮層重組且可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有效恢復,可促進患者大腦皮層厚度增加以及可促使患者蛋白質合成增加,可鍛煉和加強患者大腦皮層活動能力并可改善患者神經系統興奮性以及反應性,可促使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性提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組探究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FMA評分、BI評分、FCA評分分別是(79.66±5.66)分、(85.04±5.77)分、(90.66±5.66)分,顯著性更佳。
綜上,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療效確切,可顯著性改善患者功能且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歐陽迎,吳毅,周立晨等.Bobath理念引導下的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6):424-427.
[2]高春華,黃曉琳,黃杰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51-353,366.
[3]彭蕾,陸小偉,陶彤等.神經康復治療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7):4214-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