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延續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足清創術后應用的方法與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70例作為對照組,另7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清創術后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取延續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變化、足部護理知識與行為評分變化及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患者下降指數更佳,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0%,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77%,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糖尿病足清創術后實施延續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足部護理知識及行為能力,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老年患者;糖尿病足;滿意度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有研究表明,高血糖可致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使血小板聚集力增強、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惡化甚至截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對于糖尿病足多采用清創手術治療,而術后的康復效果與護理措施息息相關。延續護理是專科的護士通過采取一系列行動, 確保患者在健康照護場所獲得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護理。主要通過電話回訪、短信提示、健康咨詢會等方式,及時幫助患者解決疾病康復中的問題[2]。本文主要探討延續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足清創術后應用的方法與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男77例,女63例,年齡60~81歲,平均(67±5.3)歲,排除嚴重心功能衰竭、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隨機選取70例作為觀察組,另70例作為對照組。2組患者性別、年齡、伴發疾病及既往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清創術后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入院宣教、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正確注射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物,出院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上施加延續性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如下[3]:由內分泌科2名護士對患者負責,1 名負責測量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以及患者的足部情況,另1 名負責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和飲食護理,并且在患者出院后也對其進行延續護理。出院后每月2次由護士上門或者在隨訪門診中進行足部檢查,了解患者足部狀況,擬定個體化教育計劃;積極改善個體認知與患者一對一交流,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消除錯誤認知,指導患者進行足部護理,以畢格爾運動法為例,即((躺在床上雙腿上舉,與床面呈60°左右,停留至腳尖發白約1 min,再將腳自然下垂,直到腳底發熱4 min,然后腳踝部分向上下左右活動約3 min,至腳部顏色紅潤,3~6 次/d),為患者述此方法的益處及以往患者的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幫助患者克服障礙,保持健康行為。
1.3 評價標準 檢測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所有患者在干預前與干預3 個月時選擇足部護理知識及行為調查表進行調查,量表效度為0.93 以上,足部護理知識總分38 分,足部護理行為總分12 分,分數越高表示糖尿病患者足部知識與行為狀況越佳,在干預后向患者發放自制滿意度調查表,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h血糖水平比較如表1所示,足部護理知識及行為評分比較如表2所示,滿意度如表3所示。
3 討論
豐富的飲食雖然會給人們帶來美味,但是毫無節制的不規律飲食也會給人們帶來疾病的困擾。目前,我國糖尿病人口在不斷的增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很難治療,為此需要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基礎知識教育,告知患者引起糖尿病足的因素和危害,同時也需要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足部護理行為。在此次研究中,通過給予觀察組患者延續性護理,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提高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與行為能力水平,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護理中,應用多種健康促進模式,減少了對醫護人員的依賴,增強其護理的信心[4]。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足清創術后實施延續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足部護理知識及行為能力,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時珂珂. 糖尿病足患者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總結[J]. 雙足與保健,2017,(13):80-81. [2017-10-11].
[2]藺虹麗. 老年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及其護理干預探討[J]. 慢性病學雜志,2017,18(05):531-533. [2017-10-11]. DOI:10.16440/j.cnki.1674-8166.2017.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