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司法清收日益成為金融機構清收不良貸款的重要手段,送達難問題嚴重拖長了司法清收回款效率。為解決這一難題,在對當前立法規定及局限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送達難對不良貸款司法清收的兩大典型影響,從與欠款客戶“交朋友”、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簽訂與溝通采用、恰當選列被告、做好與法院的溝通工作、做好與其他機關團體人員的溝通工作等五方面對金融機構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不良貸款 司法清收 送達難 措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173-02
隨著司法清收日益成為清收不良貸款的重要手段,由于被告失聯或是故意逃避送達帶來的送達難題,嚴重拖長了訴訟周期,已成為影響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司法清收效率的重要難點問題。如何在現有的立法及司法環境下,減少送達難題,提高不良貸款司法清收的送達效率,已成為金融機構清收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1 常用不良貸款司法送達方式與局限性分析
依照《民訴法》《民訴法解釋》的規定,常用的不良貸款司法送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直接送達。《民訴法解釋》第131條規定“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的,可以通知當事人到人民法院領取。人民法院可以在當事人住所地以外向當事人直接送達訴訟文書。當事人拒絕簽署送達回證的,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審判人員、書記員應當在送達回證上注明送達情況并簽名。”現實中,由于很多當事人故意逃避送達或者有的不能提供正確的送達地址或者住址已經遷移,加之法院送達人員配備有限,往往直接送達難以找到要送達的當事人。
(2)郵寄送達。目前大多數法院送達時都首先采取此種送達方式。此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對當事人提供的送達地址要求較高,二是郵寄費用較高,在判決書中判決由敗訴方支付又沒有法律依據[1]。實踐中,因送達地址多由起訴方提供,且郵遞人員缺乏法院送達的專業技能和責任心,送達簽收不規范,如有的沒有查驗簽收人的身份就隨意簽收;寄送至自然村的郵件,未直接送達收件人而是交由村干部、同村村民轉交或者交由村里小賣鋪等[2]。另外,對于碰到當事人拒收的情形,直接在回執上載明“無人簽收”。上述情況都可能導致郵寄送達無效,啟動公告送達程序。
(3)留置送達。《民訴法》第86條規定“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目前的法律規定,對留置送達在實施方式上的限制不合時宜,如“須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既費事,也難以找到情愿協助的組織和單位;而且留置地點僅限于住所,制約了實施機會,對一些不知其住址或單位但能偶遇的受送達人喪失了送達機會[2]。
(4)公告送達。《民訴法》第92條“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目前法律規定對公告送達的使用前提并未作出詳細、強制性的規定,導致公告送達的使用隨意性較強,公告送達會大大延長審理周期。
此外,委托送達、轉交送達和《民訴法》加入的電子送達采用的較少,此處不再介紹。
2 送達難對金融機構司法清收效率的兩個典型影響
2.1 公告送達使用過度,導致訴訟執行周期過長
按照法律規定,公告送達是在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是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到的情況下采用的,但司法實踐中,公告送達使用的較為隨意。因被告的地址、電話大多都是起訴方提供,但起訴方掌握的并不一定是被告最新的聯系電話或地址,加之存在受送達人故意不接收文書、拒接電話、惡意否認為受送達本人等逃避送達的情況,導致訴訟材料較難通過直接送達或郵寄送達的方式送達到。如果電話打不通,不到法院領取,郵寄因“無人簽收”被退回,法院即會采取公告送達。公告送達只能解決程序合法問題,但因時間較長,一方面影響了法院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得金融機構司法清收的期限不斷延長。目前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中,社會的流動性加大,尤其是小額類、消費類不良貸款的失聯比例較高,送達難帶來的不良貸款訴訟周期延長現象非常嚴重。假如有部分被告公告送達,整個訴訟執行程序最少需要經過送達起訴狀和開庭傳票、送達判決書、送達執行通知、送達委托評估通知、送達評估報告等五次公告。
2.2 為提高結案率,反復駁回起訴而不予實體審理的問題
對于失聯被告,需要進行公告送達,但公告送達將導致審理周期長,一時半會無法結案。有的基層法院當遇到電話不通、郵寄退回的情況時,就會告知起訴方無法送達,但并非原告愿意交納公告費就給公告。為了提高結案率,法院會要求原告提供失聯被告的戶籍證明,甚至要求提供失聯被告所在的村委會或居委會關于該公民失聯的證明,而設想金融機構不是國家司法機關、行政機關,要取得上述證明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其實是在變相不給公告;更有甚者直接通過駁回起訴的方式結案。對于被告失聯的案件,法院裁定駁回,一方面不符合法律設定裁定駁回起訴的初衷;另一方面導致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欠款糾紛沒有任何其他的救濟途徑,勢必會剝奪銀行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
3 解決司法清收送達難的措施建議
對于送達難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在探討,立法也在不斷完善,法院系統也通過多種方式致力于解決送達難的問題,但立法司法層面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對于不良貸款多發、通過訴訟方式追償的案件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來說,迫切需要從自身出發,采取措施暢通送達渠道,減少送達難題。
3.1 與欠款客戶“交朋友”
欠款戶作為違約方,欠錢不還,為什么還要與他們“交朋友”呢?清收工作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最快地收回欠款,而如果客戶故意逃避送達,很可能會導致案件無法送達或是公告送達,拖長了訴訟周期,短時間內無法執行回款。只有積極與客戶保持聯系,做好溝通交流,了解客戶還款的難點,設身處地幫助客戶想辦法,取得客戶的信任,才能防止欠款戶惡意玩失蹤,逃避法院正常的送達程序,從而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走完訴訟執行程序,執行回款。更進一步,可按判決內容為基準,動員客戶與我方達成調解協議,約定盡可能短的履行時限,這樣如果客戶不能按時還款,即可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執行程序,避免出現一審判決后惡意上訴拖延時間的現象。
3.2 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簽訂與溝通采用
201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第3條關于“完善送達程序與送達方式”中規定: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之前約定送達地址的,人民法院可以將該地址作為送達訴訟文書的確認地址。因最高院的上述規定僅為意見性規定,并非司法解釋,故目前各地法院的實踐操作不一,對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認可度不同。某些基層法院還是擔心送達不規范承擔上訴發回改判的風險,而不采用銀行提供的送達地址確認書,堅持公告送達。
基于目前的立法及司法現狀,從金融機構自身角度出發,首先我們要參照法院送達地址確認書的樣式簽訂送達地址確認條款,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溝通法院采信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效力。基于法院上下級之間存在上訴發改的風險,可考慮由上級銀行與上級法院溝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動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采納使用范圍。
3.3 恰當選列被告
碰到逾期貸款,一般的思路是將借款人、擔保人、抵押人、共同借款人等所有償債義務人均列入被告訴訟,認為將所有償債義務人都訴上,沒有遺漏,訴的越多,追回欠款的幾率越大。但對于某個償債義務人失聯又不具備清償能力,而其他償債義務人具備清償能力的情況,公告拖延了訴訟周期,很可能錯過最佳清收時間。
為了更好地發揮司法清收的時效性,對有多個償債義務人的欠款要甄別欠款人的償債能力區別訴訟。對于欠款人和擔保人都不具有償債能力,訴訟只為了取得生效判決進入執行的話,應當全訴;但如果欠款人或是某個擔保人有償債能力,而恰恰有的債務人失聯的情形下,建議暫時不對失聯的債務人列入被告,這樣可以快速送達完成訴訟程序,執行收回欠款,防止因訴訟周期過長,有償債能力的義務人因情況變化喪失償債能力的情況發生。
3.4 做好與法院的溝通工作
通過與法院的溝通,一方面動員確認金融機構提交的送達地址確認條款的效力,從根本上解決送達難題;另一方面對于沒有簽訂送達地址確認條款,通過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無法正常送達的欠款戶,動員法院利用農忙、過節、休息時間等堵截當事人可能性比較大的時間進行送達,或是采用拍照、錄像的方式進行直接送達或留置送達。作為金融機構,可通過多渠道查找當事人的行蹤線索,以便向法院提供更準確的送達信息。
對于確實需要公告的案件,依照《民訴法解釋》第138條規定“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絡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發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張貼或者刊登的日期為準。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溝通法院盡快公告,盡可能采取法院門口或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的方式代替登報。
3.5 做好與其他機關團體人員的溝通工作
包括與公安、電信、欠款戶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欠款戶戶籍所在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欠款戶工作單位,欠款戶的親屬朋友等的溝通工作。通過溝通交流,一方面獲取欠款戶最新的聯系方式、住址、行蹤等信息;另一方面必要時,對于需要相關機構出具證明,法院才可公告的情況,通過與居委會、基層組織、村委會的溝通工作,能夠配合我們盡快出具證明進行公告。
總的來看,不良貸款司法清收工作專業性強,在目前的立法司法環境和整體社會背景下,作為金融機構清收人員,要有效減少司法清收過程中出現的送達難題,提高不良貸款訴訟執行效率,重點是要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包括與欠款人、法院、相關機構、人員等。只要我們下力氣想策略,暢通與各方面的溝通交流,就能有效提高不良貸款司法回款效率。
參考文獻
[1] 邵明昭.如何解決法院民事訴訟文書送達難[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b1b560102visu. html,2017-07-25.
[2] 楊文青.訴訟文書送達機制的整合和優化[J].人民司法,2016(7).
[3] 李明,鄒德勝.也談送達難[EB/OL].http:/ /cqfy.chinacourt. org/article/detail/2015/12/id/1775898.shtml,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