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單車的停放治理問題日益突出,全國各地正努力為解決該問題頻頻出招。本文將在已有治理的手段上,提出于重點整治區廣建3~5層電子圍欄式流動型立體單車庫的全新方案,以期達到高效治理、為政府和企業降低整治回收成本,使街道整潔有序,實現社會公共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初衷。
關鍵詞:共享單車 立體車庫 環保 高效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158-02
1 共享單車停放現狀
共享經濟的浪潮已然席卷神州大地,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各種共享單車在各個城市遍地開花,勢頭兇猛,在帶來人們生活方式革命的同時,呈現出乘數級的野蠻生長。但新事物的沖擊往往會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麻煩——海量的單車投放在市場上,造成嚴重的亂停亂放、街道擁堵等現象。共享單車的治理正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國各地針對共享單車的投放約談、電子圍欄試點等行動如星火燎原般展開。新的挑戰帶來新的討論,共享單車已經從野蠻生長走到追求良性有序發展的臨界點。本文欲為解決共享單車的停放問題,在已有基礎上,提供一個更新的思路——在重點整治區域,廣建3~5層電子圍欄式流動型立體單車庫,讓社會公共資源能夠不遺余力地發揮其效用。
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已經超過1600萬輛,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幾個月以來,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的市委交通紛紛出臺相關意見,多次約談共享單車的運營企業,要求企業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在車輛設施設備和服務管理上技術創新,提升共享單車服務和管理水平,抓緊研究和推進“電子圍欄”技術、建立“禁停區”負面清單等措施以約束“違停”行為。企業對投放整理問題亦作出了不少努力,配備專門的運維團隊,在重點區域增加運維人員。2017年9月,在成都,相關負責人已經開始試點電子圍欄和立體停車位。“我們計劃這個月底把停車位點選點完成,年內爭取建一個示范點出來。”諸如此類,充分證明各界對共享單車的治理問題非常重視,對尋求良好的解決方案需求十分迫切,催生立體單車庫的土壤已然生成。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現行已有的立體車庫均是較為大型、用以停放汽車為主的,而所謂單車的立體停車位則是一個簡單的雙層停車架,難以吞吐如此巨大的單車停放量。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創造出一個專屬于單車、電車的新式立體庫才是明智之選。那要如何取長,又如何補短呢?
為此,我們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立體車庫。
2 立體車庫的概念
立體車庫,又可稱之為“機械式停車設備”,由機械和電氣系統組成,用以存取車輛。最早的立體車庫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汽車工業變革后的西方歐美國家,現在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其立體車庫業均已發展較為成熟。我國的立體車庫行業起步較晚,只有近20年歷史,而且前期發展緩慢,現只應用于汽車泊車。發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其維修成本較高,資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長。還有一點是屬性不清晰,到底是建筑物還是屬于設備,國家還沒有明晰的標準。如果是作為建筑物,其報建手續就會像建筑房產一樣繁瑣,審批程序的繁瑣也讓企業和商家頭疼不已。但由于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持續高速發展,車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增加,立體車庫行業的發展速度由慢轉快,自2008年以來,已經連續9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現今隨著共享單車的爆發,一個相較于立體汽車庫,政策看好、規模較小、成本更低而需求量更大的共享車立體停車庫的新概念呼之欲出。日本已經有全自動化的地下立體單車庫,車庫約有11米深,能裝載大約200輛自行車,只需按下“入庫”按鈕,把車子放進軌道,機械手便會鉗住車子,繼而下沉,被機器運送到對應車位上,非常便利。但這種車庫的技術要求極高,運維成本很大,而且此車庫的使用是單人單次,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排起隊來是相當耗時的,因此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技術上可行、運維成本較低、可供多人操作的新型單車停車庫。
3 新車庫的設計
新車庫的設計概念簡單介紹如下:3~5層的半開放式框架,每層層高2.2米(足夠放下雙層停車架即可),停車架橫向排列(數量可根據實地需求情況安排)。為便于描述,假設共有3層,車庫口向左開放,每層有2排,共有6排,每排分屬A、B、C、D、E、F區域,這6區是可以順時針流動的——A區停滿了車(或者停滿一定數量),就會上移至二層,空的B區則前補至A區剛才的位置,如此循環,直至所有區停滿容量。需要停車或取車的人,只需要在1層A區存取即可。我們來作個簡單計算,相同的占地面積,比較立體單車庫的停放數量和現在普通停放的車輛數。因為每層都使用雙層停車架,若建3層,則是6倍,若建5層,則是10倍之多,可以說完全能改變現在混亂擁堵的局面。現在讓共享單車企業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單車的保存和維修問題,據報道,ofo小黃車的破損率高達40%,不少順潮流進入共享單車的企業因此受創不小。而新車庫就是一個大范圍的電子圍欄區域,概念類似于現在的停車白線立體化而已,但背后的意義重大,不僅讓泛濫的單車變得整齊有序,還徹底改變了未被使用的單車暴露街頭長期承受風吹日曬的局面,無疑能大大地增加單車的成新率和降低其破損率。又因為單車的質量遠比汽車的小,所以建造的技術難度和運維成本比立體汽車庫小得多,政府和企業節省下的成本足以覆蓋建庫及其運維的成本了。而且建成以后,位于繁華地段的3層廣告墻可以長效地獲得不少收入,亦可以用于環保等宣傳,政府和企業都可以因此受益。車庫的外觀設計還有許多功夫可以作,各個區域的車庫不一定都要一模一樣的,比如現在的共享單車分別有著各自的顏色,車庫顏色也可以根據各個企業而設計,對于加深企業在市民眼中的品牌形象有很大的助力作用——考慮到這一點之后,企業會更易于愿意為共享單車庫買單。屆時,不僅是單車,各色的單車庫也可以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4 治理的關鍵
公共治理的問題總是比較棘手的,單純憑借政府或者企業一方的力量難以妥善解決現在的問題,因此需要政府和企業在共享單車的治理上達成統一戰線,步調一致。日前政府明確表示,針對如何更好地引導規范停放,征求意見稿也提出了工作原則,要堅持多方共治,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合力,共同治理。有政府與企業的通力合作,在資金解決方案上,可以采取政府主建,企業按車輛投放比例付費的形式,多投多交,少投少交;宣傳墻和特色單車庫的收入可以使用在后續的運維成本上。在單車庫建成之后,企業需規定用戶遵守停放規則,對不按規定停放的用戶實行信用下降、扣款等措施規范用戶行為。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出臺相關規定,在有單車庫的整治區域,對違規停車的單車實行沒收等措施。“對于政府來說,很多項目需要整合市場的力量,來增加城市的價值;而對于有抱負的企業家來說,通過幫助提升城市價值打響自己的品牌,在使城市升值的同時無疑也增加了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如此一來,所有共享車都將適得其所,街道還給行人,政府和企業壓力減小,用戶體驗方便,自行車們才真正的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城市彩虹。
參考文獻
[1] 何佳艷.共享單車試驗停放管理[J].投資北京,2017(8).
[2] 張偉靖.消費×科技生活方式革命下的模式提升[J].新財富, 2017(8).
[3] 丁桂林.共享經濟下的清潔思考[J].現代物業,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