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9年以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祁東縣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打造電子商務體系。經過幾年發展,電商產業已成為祁東縣的支柱產業。本文分析了祁東縣農村電子商務現狀,發現存在著人才、品牌、資金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 發展 祁東縣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018-02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從2009年起步,到2012年風生水起,再到2015年快馬加鞭,2016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589億元,帶動農民增收超過100億元[1]。湖南省祁東縣抓住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機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引進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巨頭,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祁東縣農村電子商務現狀
1.1 交易額與站點數量
祁東縣為湖南省電商示范縣和農村電商推進重點縣,2016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5億元,其中農產品上行網銷額7.85億元。從業人員2.88萬人。全縣已入駐淘寶、京東、農民伯伯等近10個電商平臺,建立電子商務便民服務中心及村級服務站176個、電商企業和網店2000余家、擁有省級電商示范企業1個、省級電商示范創建工程入圍企業1個、省級電商企業6個。
1.2 網銷主要產品
祁東發揮自身農產品資源優勢,探索出了適宜網上銷售并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40余種。主要以耐儲存、體積小、易運輸、難損壞的為主,如紅薯粉絲、紅薯干、黃花菜干菜、席草、香芋片、姜絲、糖果等。部分產品可冷藏運輸,如冰糖橙、中秋酥脆棗、湘黃雞。產品雖然遠銷東南亞和歐美,但存在形態單一、品牌知名度不高、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等問題。
1.3 物流情況
祁東縣農村物流具有組織化程度低、物流信息封閉、鄉鎮網點少等特點。該縣積極整合全縣物流資源,一方面在衡緣物流建立分撥中心,引進現代化快遞分撥流水線作業,加快快遞分撥速度;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云倉儲、眾運聯盟平臺,整合全縣鄉村物流,構建一個覆蓋全縣行政村、24小時內貨物進村入戶的現代化村級物流體系,解決鄉村貨物收發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1.4 經營模式
(1)B2C模式。即商家到消費者的模式,它是經紀人、批發商、零售商通過網上平臺賣農產品給消費者或專業的垂直電商直接到農戶采購,然后賣給消費者的行為,是當前的主流模式。祁東縣棗園村生態農業電子商務公司,組織村民按照統一標準種植和加工紫色紅薯,保量收購村民加工的紅薯產品后統一銷售即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2)B2B模式。即商家到商家的模式,它是商家到農戶采購農產品然后分發配送給中小農產品經銷商的行為。例如湖南黃花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物流向全國各地批發黃花菜。
(3)O2O模式。即消費者線上買單、線下自提的模式,此種模式線上線下相融合。祁東縣吉祥食品有限公司在長沙市開設門店,消費者可以到店選購、自提。
2 祁東縣農村電子商務的探索
2.1 系列政策扶持
祁東縣先后出臺《祁東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祁東縣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為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劃了宏偉藍圖。該縣設立了200萬元的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基金,納入縣財政年度預算,用于扶持和獎勵優秀電商企業。對電商企業年度實繳稅款縣級留成部分,按第一年80%、第二年60%、第三年40%的比例由縣財政給予獎勵。對解決“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電商物流企業每個企業補助3萬元,對落戶本縣優質電商平臺網銷該縣特色農產品前5名的公司每個公司補助3萬元。對電子商務基地創建獲得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的,一次性給予30萬元獎勵。這一系列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當地電商企業的積極性,推動了電商產業的發展。
2.2 電商體系建設
一是打造高標準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祁東縣建成了一個集物流、倉儲、電商孵化、金融為一體的衡緣電商產業園,集聚本土電子商務企業和外地優秀電商企業,充分發揮產業園區聚集效益,降低電商運營成本,提高電商產出效率,增強農村電商輻射力。二是引進國內知名電商平臺與打造本地電商平臺“雙管齊下”。祁東縣在積極引進農村淘寶、京東、農民伯伯、郵樂購、眾農聯盟、網上供銷社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同時,也致力于當地電商平臺的建設。如衡緣物流旗下的“麥田陽光”,不僅有APP線上交易,也有2000平米的高端實體體驗店,交易商品已達5000余種。三是充分發揮縣級電商協會領頭作用。祁東縣成立了湖南省第二家縣級電子商務協會,發展會員265人,理事單位19家。協會聘請專業講師作技術指導,推薦企業為會員提供包裝、物流、培訓等服務,促進電子商務企業健康發展。
2.3 電商人才培養
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是電商人才的缺乏,一直以來的狀況是:在家的不懂,懂的在外不愿意回來。為了解決“不會”這一問題,近年來祁東縣結合電商平臺的人才培養計劃,每年組織數次免費電商培訓,主要針對農村創業青年,提升其電商運營技能,共計輸送合格電商人才8000余人。培訓出來的學員,利用電商進行創業的意識較強,有的進入電商企業工作,或者自己開設網店。部分學員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本村村民積極加入到電商創業,在當地形成了“相信電商創業”“加入電商創業”“發展電商創業”的良好電商創業氛圍。
3 祁東縣電商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社會上大部分人還存在“會上網就能開網店”的誤解,對電商經營環節中需要的產品策劃、質量標準制定、品牌包裝、宣傳推廣,以及銷售、物流、售后等環節沒有清晰認識。祁東縣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培養了一批基礎性人才,但由于受培訓的專業度限制,導致參加培訓的人員僅能從事小范圍的電商服務,無法達到專業化的電商服務標準。缺乏數據統計分析、活動策劃、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等電商高端專業人才。由于農村與城市的發展機會差距較大,既掌握信息技術又懂得商業規則的綜合型人才首選留在城市發展,祁東縣面臨“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問題。阿里研究院預測,未來兩年,我國農村電商存在200萬左右的人才缺口。農村電商的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2 電商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不足
在當前消費市場上,由于無法面對面地檢驗產品質量,電商農產品需要有更高的辨識度和品質保證,這就需要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品牌化。目前該縣還沒有建立起涵蓋生產過程控制、質量檢驗、清理篩選、分級包裝、冷藏保鮮等環節的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程度較低,同質化產品存在低價競爭的情況。黃花菜、酥脆棗、檳榔芋、紅薯粉絲、紅薯干、橙子糖、糍粑、豆腐丸子、蜂酒、剁辣椒等特色農產品中,只有黃花菜具有國內知名度。黃花菜雖然擁有“新發”“有吉”“吉祥”“祁富”等眾多品牌,各廠家卻自立標準、自成品牌、各自為戰,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才剛剛開始。
3.3 融資難度大
農村電商支付結算依托電商平臺自成體系,對銀行的金融需求主要局限于傳統的信貸服務,農村電商多是實行輕資產模式,不需要租賃廠房、門面,也不需要大量庫存,雖有現金流,有盈利能力,但多數缺乏充足抵質押物,在現行信貸模式下銀行很難給予信貸支持。目前祁東縣電商行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企業或商戶不多,只有一些規模較大,能提供抵押的企業能獲得貸款。對于年輕的創業群體來說,其旺盛的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針對農村地區金融產品缺乏,一些有林地、專利的企業無法得到林權抵押貸款、知識產權貸款。如新豐果業有18項專利,由于當地金融機構沒有針對專利權方面的信貸產品,該企業無法以專利作為質押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
3.4 配套建設落后
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是互聯網背景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關鍵[2]。近年來,雖然祁東縣農村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交通、通信、冷鏈倉儲、物流等方面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商發展需求,祁東縣的太和堂鎮、鳳歧坪鄉等偏遠鄉鎮至今還不通快遞、物流,50M寬帶中小企業專線接入費一年需1.2萬元,制約著該縣農村電商快速發展。
4 壯大農村電子商務的對策
4.1 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政府要把人才引進和培育放在發展的戰略高度。一是注重引進。發揮好電子商務協會的作用,由協會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積極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臺,通過專場招聘會、赴外招聘、網絡招聘等形式,為農村和企業引進緊缺電商人才。二是多渠道培養。一方面組織企業聯合大中專院校,建立“訂單式”培養機制,在用人標準、技能水平、工作年限等方面與學生達成就業協議。另一方面定期邀請電子商務專家,圍繞店鋪運營、質量誠信理念等內容對電商人員培訓,增強商戶和企業運營管理能力。三是加強產業配套。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生態體系,吸引網絡店鋪裝修、攝影美工、文案、電商客服等專業人才進入,鼓勵推廣營銷、數據分析、后臺管理、倉儲物流等專業化公司開展業務。四是提升人才待遇。政府要切實解決引進人才的生活困難,在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勵企業提高人才薪酬、探索股權激勵、激發人才創業干事的積極性。
4.2 緩解農村電商融資難題
一是當地的農商行可以根據農村電商流動性資金需求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滿足其促銷備貨、運營推廣等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需求。二是可以成立一個專用的擔保基金,以解決擔保不足的問題。
4.3 突出品牌化戰略
積極引導電商企業和商戶走特色化、差異化道路,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全國知名品牌。一是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完善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證和監督,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指導和規范;二是建立農戶會用、市場認可、管理方便的農產品線上交易分類標準,引導對售前農產品進行初步的清理篩選、質量分級、保鮮包裝等處理;三是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讓線上涉農交易產品可追溯,綜合利用好線上線下監管資源,確保網絡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4 加快產業升級
要推進農村電商,就必須以農業的互聯網化為前提。要鼓勵涉農實體企業加快轉型,依托其產品優勢,建設自身電商平臺,實現“線下、線上”相結合[3]。從最基礎的標準化開始,一點一點打通產業鏈,實現農業的產業升級。網絡通訊建設方面,要加快提速降費。物流快遞方面,必須對現有的農村客運、縣域散貨運輸、郵政物流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高效協同、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C數據)2016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589億元[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399004.html,2017-05-29.
[2] 王強.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問題及策略[J].當代農村財經,2016(03).
[3] 謝天成,施祖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