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不斷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主流地位逐漸出現松動情況,相互影響越來越大。雖然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狀態,但是相互之間也可以以一種合作的狀態共同發展,并且通過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兩者的合作發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這樣不僅有利于營造出兩者共贏的局面,而且還能夠為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本文針對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共生關系和互動發展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共生關系 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033-02
在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對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除此之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性作用,傳統的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發展中,需要面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和壓力。傳統商業銀行在面對這種形勢,不僅要采取有針對性措施促使其本身搶占到市場份額的競爭當中,而且還要為其本身的發展創新思路指明方向。互聯網金融不僅能夠打破傳統地域、空間等限制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但是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就目前情況而言,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與商業銀行之間仍然保持一定關系,兩者的合作關系能夠為金融市場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其本身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保證低成本的經營理念,并且同時要在實踐中不斷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夠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能夠從根本上促使小微融資覆蓋和投資理財覆蓋的有效提升,而且還能夠有利于金融業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其本身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發展歷程比較短,但是其本身的態勢卻處于比較強硬的狀態,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金融市場的高度管制影響下,商業銀行本身的服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正是這一局限性促使互聯網金融能夠融入其中[1]。商業銀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強勢來襲的基礎上,商業銀行應當與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對其進行應對處理。這樣不僅有利于商業銀行實現改革創新,而且還能夠促使兩者的共生關系達到最優化狀態。
2 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共生關系分析
2.1 共生的系統單元
從當前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市場實際發展情況可以看出,供需不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與國際金融水平相比,處于非常低的狀態,而且還會對其本身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性影響。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金融市場在日常構建以及運行過程中,要遵循原有的金融體系,利用該體系對金融市場起到良好的維護作用。與此同時,還需要一些新的全新參與者參與到金融活動當中,這樣能夠從根本上促使現階段供需不平衡的狀態被轉變。傳統金融機構與一些新型金融機構,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必然聯系,相互依賴、共同發展[2]。互聯網金融業務對商業銀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能夠對金融體系的平衡和完整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與商業銀行相比,由于商業本身在市場中的發展時間就比較長,所以兩者在風險因素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因素比較高。通過實際操作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互聯網金融引入商業銀行的風控機制能夠有利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降低。而同時,商業銀行可以借鑒互聯網金融財富私行、支付清算等金融模式對其本身的業務結構不斷進行完善和優化。在金融系統的構建以及具體落實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而言,能夠起到一定的刺激性作用,促使商業銀行能夠進行改革和創新,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在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3]。而商業銀行則能夠逐漸成為互聯網金融渠道在創新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載體。
2.2 兩者之間相同的共生元素,相同的利益需求
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發展過程中,兩者都離不開一些基礎設備、技術、資金以及人才對兩者的支持和作用,這一特征能夠體現在很多方面。兩者基本屬于同一個金融系統,并且相互共存在該系統當中,所以相互之間有非常多的交集點,這些交集點就成為了兩者相互之間的共生要素。與此同時,在無論是互聯網或者是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4]。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如果金融市場一旦出現動蕩現象,那么不僅會導致兩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影響,而且對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而言,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3 金融的質參量,共生的組織模式
質參量能夠將共生單元的內在性質進行有效反饋,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的質參量存在一定的金融關系,通過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在共生金融單元系統的構建以及具體應用中,互聯網的金融質參量為ZA,而商業銀行的質參量為ZB。通過兩者的質參量可以利用數學函數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利用ZA=f(ZB)進行表示。雖然該函數式可能是隨機函數、連續函數、不連續函數,但是通過函數的表示可以將其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應分析,將對應共生模式作為共生、一體化公共模式,將其應用到實踐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金融也可以以競爭的方式出現,同時也可以利用互助的方式出現[5]。比如商業銀行ZB的“中間業務”“電商業務”等業務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技術”對其進行操作。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其本身的業務能力,而且還能夠促使兩者以一種共生狀態存在,而互聯網金融ZA可以利用商業銀行的“風控技術”對其進行操作,這樣能夠盡可能規避“P2P”網貸平臺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對其本身產生的風險影響。
3 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互動發展研究
3.1 優化金融產業結構
商業銀行本身的發展歷史比較長,所以商業銀行的根基比較穩定,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市場反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向標之一,其本身的作用和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現階段在我國商業銀行具有的經營模式當中,無論是業務或者是產品,從本質上都能夠看到很多與國外金融模式相關的影子。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其中的份額占比也比較大。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長期占據大部分份額,促使金融市場的產業結構能夠以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存在,結構能夠按照固定狀態發展。在我國經濟不斷快速發展與國際經濟之間交往越來越頻繁的背景下,我國金融產業在結構上也逐漸出現越來越多不合理、不適應的情況,需要在實踐中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6]。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能夠實現金融市場從線下至線上的發展過程,這樣也能夠從中打開一條新的金融模式經營道路。金融市場產業以及相關業務、產品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以傳統的借貸方式存在,而是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有利于對產業結構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促使產業結構在實踐中能夠得到不斷的優化和完善。
3.2 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和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互聯網金融監管與商業銀行的監管方式相比,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制定出有效的監管方案或者是措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互聯網企業本身的風險因素比較高,但是由于其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門檻比較低、利潤比較高,所以很多投資者也會在其中投入大量資金給予一定的支持。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相比,如何在實踐中促使互聯網降金融低其本身能夠對金融產生動蕩的因素是現階段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7]。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完善互聯網風險防控機制,制定出與實際情況相符和的規章制度,在保證風險能夠被有效規避的基礎上,能夠從根本上促使更多投資者參與到金融活動當中。互聯網金融出現風險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秩序不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和水平,管理機制并不能夠落實到實處,真正的作用并沒有體現出來。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互聯網的監管力度也比較弱,所以在實施中很容易導致安全漏洞的出現。比如在互聯網P2P網貸平臺上的非法集資,這種現象的存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日常經營發展而言,能夠直接造成非常嚴重的惡劣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針對現階段的金融行業規則對其進行調整和分析研究,與實際情況結合之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風險防控機制,并且將該機制落實到實處,將其本身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到最大。針對當前金融市場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的風險防控力度而言,由于力度不夠,所以相關機構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明確互聯網金融的入市標準,同時從行為、功能監管等各個方面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規避和處理[8]。在面對一些騙貸等非法行為的時候,要采取嚴格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在源頭處要做好控制性作用,這樣才能夠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3.3 融合新興的金融模式
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這種大環境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化平臺化優勢也逐漸凸顯出來,對商業銀行的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商業銀行無論是從內部或者是從外部都在不斷的提高其本身信息化、平臺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比如內部相關操作部門直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進行強化操作,促使各個部門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保證信息的及時共享。而在一些外部管理部門的信息化、平臺化實現中,借鑒互聯網金融處理數數、信息的方式,將商業銀行本身的信息或者是產品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在市場中推出新型的理財產品[9]。借鑒互聯網金融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在該技術的使用中,可以直接將網絡平臺許多消費者的日常進行有效結合,讓兩者以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存在。這樣不僅有利于對商業銀行的一些傳統業務進行創新性改革操作,而且還能夠實現一些電子商城等惠民服務的建設和實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
4 結語
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都屬于金融市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只有保證兩者的良性發展,才能夠對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機構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共生關系,并且將該關系擴大化,促使兩者能夠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的整體目標。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4(12).
[2] 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船銀行業的影響[J].金融實物, 2016(05).
[3] 曾剛.積極關注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及發展——基于貨幣金融理論視角[J].銀行家,2015(1).
[4] 王召.“大數據”: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爭奪的焦點[J].中國農村金融,2016(02).
[5] 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6(04).
[6] 劉燕云.試析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及為銀行傳統支付業務的影響[J].金融與經濟,2016(03).
[7] 馮峰,肖相澤,張雷勇.產學研合作共生現象份兒與網絡構建研究——基于質參量兼容的擴展Lo-gistic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02).
[8] 楊翾,彭迪云.美國推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監管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4(09).
[9] 樊志剛,黃旭,謝爾曼.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的競爭戰略[J].金融論壇,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