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商道文化精髓在于做人,把握義與利的界限、清楚做與學的關系、明確實與虛的奧妙等;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理智的財富觀,悟到追求財富沒有定法,通過課堂商道文化學習,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深受啟發教育,培養樂于戰勝困惑,堅持長期奮斗,敢于創造成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華商道文化 實踐教學 做人 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177-02
經商就是做人,這是中華商道文化的精髓,既富有哲理,又具有現實意義。目前,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備受重視,是因為能夠發掘學習者的潛能,不但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而且還能夠實際應用,甚至為社會貢獻創造性的成果,這才是社會各界向往的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以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財富的威力,并樹立理智的財富觀念,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有一定的啟發價值。
1 明確商道文化核心在于做人
中華商道文化核心在于做人,關鍵在于處理好義與利、做與學、實與虛的關系,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確義字為先、樂于學習、務實能干等就是經營人生事業成功的不二法寶,包括創業經商貌似不求財而財自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堅守義與利的界限。一夜暴富是很多人渴求的目標,這既不切實際,往往又是悲劇發生的源頭之一。我國十大商幫留下的商訓無一不是強調教育后人學會做人,就是要拿捏好義與利的尺寸,經商不為財那是騙人的,經商只為財就不會長久。可以從以往的歷史事件中討論這個話題,儒家文化無情批判見利忘義者,斥之為小人,相反那些樂于舍身取義者就被贊揚認為應該流芳千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贊賞那些樂于助人而不是事事都為逐利者。目前,我國改革開放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的巨商掌握億萬財富者較多,既改善了日常用度,又備受社會敬重,于是不擇手段想法設法盡快發家者大有人在,違紀犯罪釀成悲劇的也不少,因此通過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告訴學生,只有把握好義與利的限界,在符合道德倫理和法律范圍內經營,不該賺取的錢財就應該堅決拒絕。同時致富之后不忘回報社會,是為古人倡導的仗義疏財,急人之所急體現義字為先,樂于安排部分殘疾者到公司或工廠適合的崗位工作,愿意給當地貧困學生資助學習經費,給家庭無法照顧的老人提供生活資金等,用自己的實力和能力造福社會。
其次,明確做與學之間的關系。經商創業需要腳踏實地,務實肯干是開啟成功之門的密碼。晉商擁有無比的智慧和實干精神,其運營的大量票號兌換成為現代銀行運營的先聲,講究信用和商業技巧,把做人和經商合而為一,無論是官銀,還是民用之財,都為晉商飛黃騰達貢獻過自己的力量,并一再成為我國商幫傳奇佳話。當人們痛恨腐朽落后的大清徹底消失了,本來備受腐敗清朝官方欺壓的晉商可以翻身再次創造財富傳奇,沒有想到也伴隨著歷史走向了最后的終點。很多人對照現代銀行業認為,歷史上的晉商沒有很好的學習,雖然做事較為扎實,但是行事模式過于老套,不具備現代意義的經商之道,更沒有緊跟時代發展順利轉型,結果被時代所棄。當代社會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只有不斷學習,學習先進的理念、技術、管理等,才能保障立于不敗之地。所謂的實干不只是勤勞能干,還應具有極其敏銳的市場眼光,甚至及時跟蹤國外的相關信息,抱著學習的態度,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企業不斷發展。
最后,清楚實與虛的關系。白手起家巧妙借勢一躍成為某個行業的翹楚者大有人在,真是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利用特殊的文化背景或者管理上的漏洞等。20世紀90年代有人利用人們貪圖小利的心理,編造文件非法吸收社會資金,除了還部分所謂的利潤,把大量套來的資金投資房地產,沒有想到房價上漲得到的財富遠遠高于套來的資金,不但兌換了錢款,還大賺了一筆。但這畢竟是經濟結構極其不合理的產物,本身就帶有違法的因子,因此要教育學生清楚知道虛假的危害,甚至有的沒有足夠的資金、設備甚至沒有廠房等也敢于簽下大單,幾經倒手運作竟然賺取了大錢,有甚者不愿意花精力提升產品質量,拓展工作方式為顧客提供貼心服務,卻挖空心思炮制自以為巧妙的廣告,用不切實際的說辭誤導顧客,可能一時能夠帶來較為滿意的訂單,但是畢竟不是經營的長久之計,最終會被顧客識破真相舍棄而去。因此,需要通過大量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讓學生明白這只是商業上的曇花一現,虛假不能維持長久的發展。
2 商道文化實踐教學明辨財富問題
實踐教學講述中華商道,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明白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成功模式,沒有創業經商絕對成功的辦法,成功的商業案例也只能給予一定的啟迪,明白只有積極實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其一,樹立正確的財富觀。目前仇富、炫富等言論都是有問題的。筆者曾經做過問卷調查,愿意發家致富者達到93.6%,認為炫富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占72.4%,仇富者也有47.8%,筆者認為只有把目前出現的此類狀況放到中外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討論才好。筆者讓學生查閱了我國的財神資料,孔子的弟子子貢被奉為財神,原因在于除了賺得大量財富,還在于樂于運用財富為社會造福;傳奇人物范蠡富有智慧,幫助越王復國之后理智地退走江湖,幾經發家都是散盡財產從頭再來等。眾所周知貴為財神就有讓凡人膜拜的地方,總結一下就會發現,合理合法創造財富是天經地義的,改善自身生活也是可以的,但是拿財富到處炫耀就不知道財富真正的價值了,正是因為把財富當成堅不可摧的勢力,甚至謀取更多的不當利益,普通之人才會仇富,因為沒有把財富放到應該存放的地方,所以引導學生明確財富擁有莫大的威力,讓它為更多人為整個社會造福才是正路,如果擁有創業的潛質不怕吃苦創造更多的財富,就不要忘記共同致富的擔當,應該為他人發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每個人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真正體現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讓更多的人享有財富成果帶來的美好生活,這才是創業經商發家致富的理想目標。
其二,明白創業經商沒有終南捷徑。學習中華商道,主要是幫助學生感悟成功之道。有的學生會生發疑問,是否可以從成功人士那里得到致富的秘訣,這里應該毫不猶豫的告知學生,世界上不存在獲取巨富的簡捷方法,邁向商業王座的路徑實際上有千萬條,因此看到不同的富翁就會發現每個人發家之路不一樣,這種致富之路的多樣性更加說明了沒有終南捷徑。那么,學習商道文化還有意義嗎,主要是學習一些共性的東西,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有所感悟就可以了。雖然沒有靈丹妙藥,但是前面所說的學會做人不失一個好辦法,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大凡億萬富翁者一般做人較好,倒不是因為有錢變得大方,仔細調查分析,發現沒有致富之前他們人品也不錯,在中華商道占有一席之地者大都講究和氣生財,不會采取敲詐勒索、落井下石、搶占掠奪等大發不義之財,相反正是抱著我好也要他好、他好也會我好的多贏思維,積極開發自身優勢,務實能干不計辛苦,一步一步積少成多慢慢富起來,這個過程正是因為愿意讓利于他人,才吸引更多的伙伴和商家一起打拼,所以這里要強調創業經商做人做好了,就會向著致富之門越走越近。因此,創業者要理智果斷拋棄幻想,只有結合市場需求,發揮自身的長處,保持樂觀的心態,敢于堅持,就算經歷一些失敗,但最終還是會贏得成功的。
3 商道文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目前社會上一再提倡企業家精神,學習中華商道也要明白不怕失敗、敢于創新、堅持成功、樂于奉獻等就是創業經商要具備的企業家精神,因而結合目前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發楊光大中華商道精神,“是以培育和激發在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等為主的綜合素質教育[1],”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
其一,知曉新與舊的奧妙。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引導學習者明白激發自身的創新才能,特別要利用掌握的先進知識技能,并敢于運用到擅長的領域,相信盡最大努力會贏得成功,這就是經營好并擁有自己認為有成就感的人生。指導學生知曉創新的價值,就他們感興趣的手機發展歷程進行討論,通過對比就能知道,誰先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贏得了先機、商機和成功,這就是國家倡導的趕超發達國家而成為創新型大國的訴求。相對來說,傳統行業及經營方式也許是舊的,但是同樣歷經千百年而不倒,足以說明有其頑強的生命力,為人所稱道的工匠精神體現的行業也并不新穎,但是其為人稱道的經營方式卻是超越了古今維度,值得學習發揚光大。辯證看待新舊關系,需找市場需求才是重點,結合飲食行業調查地鍋雞這道菜的燒制方法,讓學生知道使用柴木旺火燒制的雞肉在口感上更鮮美,反而超過了煤氣爐的效果,因此沒有絕對的新舊之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重點,利用自身的特色贏得市場占有率。
其二,悟透長與短的關系。創新創業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教育學生要準備好吃苦,并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這才是大學生優秀的精神風貌。短短的改革開放40年來,不但實現了經濟的大發展,還為社會貢獻了極多的億萬富翁,但是為什么還要引導學生展現長期投入、不怕失敗的實干精神,因為社會上部分投機者短短幾年成為大款的有之,并成為親朋好友羨慕的對象,為了消除短期致富不切實際的影響,才會利用課堂和社會實踐讓學生悟透長期堅持就會有成功的可能,放棄短期鉆營的消極想法,只有腳踏實地全身心的投入才會贏的美好的未來,所謂認識到創業長與短的關系,就是明確是否悟透了創新創業的精髓,經過模擬訓練和市場實踐,“讓學生參與項目的經營與運作,通過‘干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理念與技能[2]。”一定要果斷舍棄短期鉆營的投機心理,樹立長期經營人生的目標,通過辛勤付出獲取合法收入積少成多,由個體戶變成公司或工廠老板,繼續奮斗甚至成為國內外代表性的企業家,為社會經濟發展、為更多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貢獻才、膽、識等。
中華商道文化實踐教學在于教會做人,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并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激發自身潛能,培養創新思維和終身奮斗的意識,引導大家通過自身努力成為社會優秀的創造之士。
參考文獻
[1] 宋婷.商幫文化的優良傳統及現實意義研究[J].中國商論,2017(21).
[2] 許朗,貢意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J].學術論壇,2011(9).
①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華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創新(2017JGB285);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三型一化”人才培養模式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2017C397)。
作者簡介:金乾偉(1974-),男,山東臨沂人,原名金錢偉,文學博士,廣西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民間文學、文化方面的研究;劉瑩(1981-),女,廣西柳州人,廣西科技大學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外國文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