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琦
【摘要】近年來因國際需求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涌動,我國國際貿易狀況不容樂觀。我國外貿從連續三年增速不達標,到連續兩年不設目標,2016年我國進出口總值36849.3億美元,同比下降6.8%。貿易順差5099.6億美元,下降14.1%。深刻認識我國現階段貿易環境與變遷,有助于我國迎接新挑戰抓住機遇,邁向經濟強國,為全球貿易乃至全球經濟新一輪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國際貿易 現狀分析 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和中日韓自貿區等方式,中國積極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致力于尋求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帶動國內經濟發展。2016年12月11日,“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到期,中國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同時特朗普簽署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國在變動的國際環境下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F通過中國外部環境,國內產業狀況及國際貿易協議三方面進行我國國際貿易環境分析,并從國內產業升級和構建金融改善外部環境兩方面給出對策以應對當前貿易狀況。
一、中國貿易現狀分析
國際貿易增長點缺少,需求低迷,綠色貿易壁壘限制。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6年,世界貨物貿易量伴隨著世界經濟連年放緩,世界經濟增速從3.4%下降到了3.1%,世界貨物貿易量也從2.8%下降到了1.7%。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落幕成立了WTO,并在協議之中對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使貿易在更透明的環境下進行之后,貿易保護主義的力量就被削弱;但是經濟萎靡下,各個國家為保護本土產業和就業率,部分國家就利用人們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危機心理,夸大宣揚進口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和污染缺陷并大規模進行限制。國際經濟局面已在英國退出歐盟之后,正式進入到區域化保護政策階段,特朗普宣稱為保護本土產業而退出TPP這一舉措足以顯現這一點?,F階段經濟局面有點類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末來30年之內,必然是各種貿易協定的解體高潮,反全球化勢力逐漸興起。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意識到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危害以及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提出重振制造業,加速“再工業化”的口號,要回歸實體經濟。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擠壓了我國國際貿易份額。
國內產業結構失調,部分國際貿易競爭優勢喪失。中國依托勞動力,土地等初級要素比較優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背景下加工貿易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同時工業處于低附加值環節的中國加工貿易產業,這種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在參與到國際分工中,面臨著初級要素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如高端人力資本和自主研發能力等高端要素比較優勢又尚未形成的問題。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勞動人口結構變化,人口撫養比升高。田魏等通過引力方程論證得出人口撫養比是雙邊貿易增長的重要推動力[1],在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接下來將面臨人口紅利消失,。依托于廉價勞動力的低價競爭優勢將不在,低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不再足以收回高土地租用,高能源消耗,高勞動支出等成本。
借助于以WTO為基本框架的多邊貿易規則,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促成了國際貿易格局的分化。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貨物進口總額擴大約五倍之多,年增長近20%,帶動了國內經濟發展。但隨著貿易成員國增加,貿易活動的加深,多邊貿易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低技術含量成品大量沖擊國外市場,以綠色貿易壁壘為借口,中國成為最多的反傾銷反壟斷起訴的調查對象。從2016年12月11日開始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反傾銷事件將大幅削減。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亞太地區級別最高的區域組織,采取議程推動的論壇而非結構完整的組織,這種類似外交磋商平臺而非強制性的契約組織,不如WTO的執行能力強,導致了其逐漸淪落為缺少政治和公眾支持的空殼結構。當面對意大利面碗一樣的多邊貿易規則引發的訴訟及摩擦越來越多時候,我國開始尋求雙邊與區域貿易的增長。
二、當前貿易環境應對建議
我國進入新常態后,以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持續??紤]到我國經濟狀況和國際貿環境,應該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以求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借助我國宏觀經濟調控調控優勢,通過政府計劃的產業規劃和區域產業政策來鼓勵來有效引導優質產業的發展,限制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產業,明確鼓勵創新與技術進步,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重新配置產業要術,提高產業素質和資源配置效率,給商業強烈的政策信號,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為了加快技術進步,積極引進外資企業,通過技術溢出作用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尋求新的增長點方面可以積極進行文化產業發展與輸出。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積淀,借助這些無形資產,加大文化產業投資力度,積極發展影視動畫等輸出,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國家建設上海自貿區的良好機會提高“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地位,形成良好的帶頭風范,從而改變對外貿易結構中文化貿易占比下降的局面。
布局強國金融戰略,提高國際競爭力,改善外部貿易環境。我國GDP雖然位居第二,但經濟大國不等同于經濟強國。經濟強國不僅要求足夠量的經濟規模和較高的人均入水平,還要求具有開放且能夠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且分散風險的金融體系??紤]到我國目前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為此可以選擇銀行走出去的金融擴張路。走出去的金融機構定位支持貨幣全球化,金融業務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增強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深度融合入駐市場與中國市場,提高國際話語權[2]。金融能力的增強,不僅僅可以提高我國國際貿易影響力,還可服務于國家得國際戰略布局。特朗普退出TPP回歸本土布局時刻,我國應積極進入海外市場,借助于自設、并購、代理行合作等多種途徑布局全球化網絡布局,為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結語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及國內產業缺陷,應加快產業升級進程,在文化產業出口方向尋求突破點,改變我國經濟狀況和政策走向;同時加強金融布局,以強大的金融為國際貿易增長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田巍,姚洋,余淼杰等.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J].經濟研究,2013.
[2]黃志凌.強國金融的內涵及路徑選擇[J].金融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