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要:中國民間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精神、思想、觀念的高度集中,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社會生活的完美體現。經過長期的演變,中國民間藝術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民間藝術已經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將就中國民間藝術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間藝術 國畫創作 應用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58-03
一、中國民間藝術的概述
(一)中國民間藝術的界定以及特征
民間藝術是相對于學院派藝術以及文人藝術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從廣義上來說,中國民間藝術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活動中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向往以及審美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其內容涉及了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中國民間藝術便是中國民間的造型藝術,其中包括了民間美術以及工藝美術。因此,民間藝術便是由人民創造的,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囊括了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在內的以廣大基本人民為主體受眾的藝術類型。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民間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便是民間藝術燦爛光輝的體現。在中國魏晉時期以前,民間藝術的創作者們大多是社會底層的工匠,例如,秦漢時期的石雕、陶俑以及建筑磚瓦都是廣大工匠的心血結晶。雖然這些藝術的主要功用是為了迎合封建統治者的要求,但是無論是在造型以及制作風格上都體現了民間人民人性光輝中的質樸以及純真。隨著歷史的演變,雖然上層階級士人在繪畫領域占有著一定的比重,但是在壁畫、雕塑以及年畫的創作中,民間工匠仍然貢獻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在民間流傳的剪紙、刺繡以及印染等藝術形式都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的,有著十分深刻的民間烙印。這些藝術在代代的傳承中又不斷吸收新的社會元素,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飽滿,并基于不同地區的民俗習慣而渲染上了不同的鄉土特色。
民間藝術的創造者們通常是文化素養偏低的平民以及工匠,大部分藝術形式都是勞動人民在業余時間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或是為了表達自身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創造的。此外,還有一些屬于副業生產,大多是為了滿足民眾的自身需求。但是這些藝術無一不體現了人民的思想品質與生活觀念,甚至與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聯系。民間藝術的創作往往會伴隨著一些民俗風格濃郁的慶典活動,如迎神賽會、婚喪嫁娶以及生子祝壽等;又如中國迎接新年時所使用的年畫、剪紙、春聯以及花頭;為了社戲集會而準備的道具;元宵節的花燈戲服;端午佳節懸掛的天師符以及鐘馗像、代表五毒的掛飾以及龍舟花船;中秋佳節的月餅,泥塑月兔雕像。
民間藝術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廣泛,由于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各地風俗以及生活習慣差異性使得民間藝術的種類數不勝數。這些民間藝術品有的是人們的生活用品,如燈具、家具;有的是用來裝飾和美化的,如刺繡、年畫以及剪紙。這些東西不僅有著實用價值,還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民間藝術的制作材料大多取材于生活之中,經過勞動人民的加工處理就會變成一件件極具價值的藝術作品,其中不僅融入了人民的制作工藝,還加入個人的真摯情感以及奇思妙想,體現了人民質樸情懷下隱藏的浪漫主義風采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滿幸福人生的向往。
(二)中國民間藝術的分類
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在民間廣泛的流傳中不斷發展豐富,故而民間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形式大多是家傳或是師徒傳授。這與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不無關系。民間藝術的取材與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制成品同時具備實用性以及觀賞性。
在中國民間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創造方式、民俗形態、材料材質、創造技法以及題材內容等方面都具備很大的差別。從藝術的角度,根據藝術作品的不同性質,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染織刺繡,包括傳統刺繡、民間印染、民間挑花以及民間織錦等。
塑作藝術,包括泥塑藝術、面塑藝術等。
剪刻藝術,包括剪紙、刻紙以及皮影等。
雕鐫藝術,包括玉雕、木雕、磚雕以及石雕等。
民間玩具,包括泥塑玩具、節令玩具、竹制玩具以及布玩具等。
繪畫之類,包括建筑彩畫、版畫、農民畫、年畫以及扇面畫等。
編織之類,包括竹編、紙編、草編、柳條編以及秫秸編等。
扎糊之類,包括紙扎、彩燈、風箏等。
表演藝術,包括川劇變臉、民進音樂、木偶戲、戲曲以及舞蹈等。
其他方面,包括建筑裝飾、門窗藝術、臉譜、面具、瓷器等。
(三)中國民間藝術的功能價值
民間藝術的創造以及豐富創新過程貫穿在民間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人生禮儀以及信仰禁忌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民生活狀態、精神追求以及審美觀念。因此,民間藝術具有巨大的社會歷史價值以及社會文化價值,可以為我們對中國歷史以及文化的研究創造提供極其豐富的素材。例如,孩子佩戴的長命鎖以及繡花香囊蘊含著吉祥安康、健康成長的美好祈求;過年時張貼的年畫則預示紅紅火火,喜氣洋洋;貼門神是為了保佑家宅平安;元宵節花燈集會則是期盼著來年五谷豐登。民族建筑以及服飾穿著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方面都是民間藝術的體現。這些民間藝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是社會生活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可以說民間藝術就是社會歷史以及生活的鮮活呈現。
二、中國民間藝術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印染刺繡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
地域的不同以及工藝的差別使得中國民間刺繡的種類繁多,且各有特色。刺繡在中國的歷史十分久遠,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這便是“華夏”的由來。幾千年前,刺繡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的一部分。很多古畫中描繪的服飾及刺繡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例如唐代周昉繪制的《簪花仕女圖》,畫中描繪了六位貴婦的艷麗服飾及刺繡圖案,或白裙紫色團花,或龜背紋紫色紗罩衫,或粉色及青花紋樣,或彩色云鶴白地帔子,畫中既把絲織物的紋飾表現得活靈活現,又襯托出貴族婦女的氣質。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詩句“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便是刺繡存在的最好證明。隨著刺繡藝術的發展,刺繡內容也漸漸變得豐富起來,書法、繪畫等元素都開始出現在刺繡之中,中國畫與刺繡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畫繡。宋代許多著名畫家的繪畫作品常常會被當作繡稿來使用,例如,宋代的《梅竹山禽圖》《瑤池浴日圖》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可以說,在刺繡藝術中,繡針便相當于國畫中的畫筆,而在國畫創作中,刺繡也可以作為描繪對象來豐富畫面。因此,以往的刺繡作品中的花鳥魚蟲以及飛禽走獸的描繪技巧都能為國畫的創作提供大量的參考素材。
(二)雕鐫藝術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
雕鐫藝術中的磚雕藝術起源于中國戰國時代,到了漢朝,磚雕藝術的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中以墓室磚雕最為著名。漢畫像石是漢朝墓葬普遍出現的一種石刻壁畫形式,磚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結構飽滿,表現出明朗絢麗的藝術風格。磚雕藝術古樸的造型、流暢的線條以及利落的構圖都與中國繪畫的技巧十分類似。在原始文明階段,木雕就已經出現。從唐宋開始,木雕開始注重寫實與精致,尤其多用于兒童玩具制作。例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李嵩的《貨郎圖》、蘇漢臣的《嬰戲圖》等畫作等涉及到了民間玩具。又如元代畫家王振鵬的《貨郎圖》中展現出了貨郎賣貨的情境,其中也描繪出了許多玩具。
(三)民間繪畫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
中國民間繪畫主要包括彩畫、農民畫以及年畫。其中彩畫多借助于其他媒介呈現,例如建筑彩繪,常見于建筑大門、墻壁、長廊之上,不僅提升了建筑的觀賞性,還使建筑富含藝術性。農民畫主要描繪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場景。年畫則由來已久,是中國人民在過春節時用來裝飾生活環境以及居住場所的一種裝飾型繪畫,其內容包羅萬象,有門神、吉祥畫、故事、戲曲等。隨著時代發展,國畫創作中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借鑒越來越廣泛,年畫鮮艷的色彩、飽滿的構圖以及吉祥如意的寓意等特征都在國畫創作中得到體現。例如,以民間年畫故事鐘馗嫁妹創作的《鐘馗嫁妹圖》,歷代名家都有描繪。中國畫家王向陽先生的《和諧大吉圖》就借鑒了年畫的表現方式,作品色彩鮮明,雄雞生動形象,更借用了諧音來表達一種昂揚向上、吉祥如意的寓意。
(四)剪刻藝術元素在創作中的應用
剪刻藝術主要包括剪紙、刻紙以及和皮影。剪紙主要作用是對窗戶、花燈、茶盞等物具進行裝飾。皮影則是使用動物皮毛雕鏤制成的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用于皮影戲的表演。這一類藝術形式對于作品的細節處理尤為細致,強調精致細膩,力求入木三分、纖毫畢現。將剪刻藝術應用在國畫創作中可以使國畫在整體布局宏大的基礎上對細節的處理更加完美,增加國畫作品的表現力。例如,中國美術家協會趙澄襄女士參加“創意城市·2012倫敦美術大展”的作品《斑斕·和聲》便是在水墨畫的基礎上對剪紙藝術元素進行應用,表現出和諧、美好、有益、和平的內涵,贏得好評如潮。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以及精巧的表達技藝與中國國畫創作存在許多共通之處,在國畫創作中融入民間藝術元素不僅可以使作品的藝術水平得到提升,同時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承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巍.民間藝術在國畫教學中的運用——以年畫藝術創作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7):149-150.
[2]史經坤.民間藝術在國畫教學中運用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2,(22):97.
[3]李賢.淺析中國民間藝術產業生態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3,(05):34-36.
[4]王佳譽.淺談中國民間藝術的市場及價值[J].科技創新導報,2014,(14):244.
[5]林簞.中國民間藝術與宗教[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