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旭+韓彬+吳春雷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為此,構建科學完備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至關重要。本文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探討了通過強化“三項工程”、搭建“三大平臺”、做好“三個結合”,來積極營造創新氛圍、搭建創新平臺、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具有工科學院特色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三三三”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科技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需要創新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素質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更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科技創新教育則是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結合國家需要和社會需求,牢固樹立“以學為先,以生為本,創新培育,立德樹人”的學生工作理念,始終以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創新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為育人目標。特別是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三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沒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學生參與人數少
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更注重第一課堂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第二課堂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上,卻不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能學以致用。另外,管理者對培養創新能力的意義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內涵進行宣傳和教育力度不夠。甚至有人認為創新活動是“精英活動”,是少數拔尖學生的事情。沒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就不可能培養出大批的創新人才。
(二)缺乏健全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學生主動性不夠
創新實踐活動不同于文藝、體育等其他學生社團活動,是一項難度較大、過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創新項目的選擇、指導教師的確定、創新團隊的組建到創新成果的轉化等,整個過程中需要協調處理許多事情或問題,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有部分學生對創新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也存在創新目標不夠明確、欠缺投身實踐的勇氣等問題。據筆者了解,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科學有效的組織、引導與激勵,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和激勵機制,這也是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主動性發揮不夠、行動滯后于認識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缺少必要的教師指導和物質保障,學生創新水平不高
盡管學生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但是智力支持和物質保障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水平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學生專業知識有限,缺少實際應用經驗,在創新過程中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需要有專門的場地、實驗設備和資金支持。這兩方面的資源匱乏成為許多高校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瓶頸。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三三三”體系的構建與實現
(一)強化“三項工程”,營造創新氛圍
通過加強專業教育、名家講壇、創新交流“三項工程”建設,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文化氛圍。
1.專業教育工程
以新生入學教育、專業學習教育、工程和科研實踐教育、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教育以及學術道德教育等系統化專業教育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規范持續的專業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提高學生實踐熱情,增強學生創新意識,使學生明確專業學習和科技發展目標,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為綜合能力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2.名家講壇工程
廣泛開展學術報告活動,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舉辦層次較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術報告和講座活動,使學生接觸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從而開闊創新思路、增強創新意識、提升科學素養。
3.創新交流工程
大力發展大學生科技社團活動,例如“自主創新論壇”“科創論壇”“科創沙龍”以及各類培訓組織和專業創新俱樂部等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經驗交流活動,營造濃厚創新氛圍。
(二)搭建“三大平臺”,孕育創新人才
通過搭建激勵平臺、服務平臺和競爭平臺等“三大平臺”,構建一套完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1.激勵平臺——激發學生創新動力
(1)政策鼓勵,制度保障。出臺了“本科生課外科技活動基金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為各項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本科生輔助學分認定、綜合素質測評、獎學金評定、保送研究生資格認定中,對于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給予相應政策傾斜。
(2)環境支撐,硬件護航。將專業實驗室和科技創新實驗室相結合,不斷實現在時間、空間、內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開放,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創新平臺和環境保障。
(3)名師指導,師資保證。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指導教師隊伍,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聘任有積極性且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擔任學生科技導師;發揮班主任優勢,建立學生和導師的雙向選擇機制;在年終考核工作中將“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作為一項重要指標,極大地調動了指導教師的積極性。
2.服務平臺——指導學生創新發展
(1)專業教師為指導。將一些傳統的科技創新活動根據其學科屬性落實到專業系室舉行,由各系配備專門教師進行指導,實現了科技指導專業對口、科技活動連續性強。
(2)科技宣傳有力度。利用交流會、宣傳海報、網絡、優秀學生巡講等多種形式宣傳大學生科技活動。同時以科技協會為依托、年級學生會為橋梁、班級科技委員為基礎,形成宣傳交流體系,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
(3)優勢項目重傳承。將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機電杯參賽項目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培育科技創新優勢項目,做好以老帶新,全面提升重點項目的影響力。
(4)梯隊建設不斷層。根據不同的科技活動特點建立科技活動小組和梯隊,形成一年級培養興趣打好基礎、二年級集中培訓提高能力、三年級重點組隊參與賽事、四年級升華創新傳幫帶助的培養模式,做到了梯隊建設不斷層,創新活動全年不斷線。
(5)服務平臺全方位。以大學生科協為依托,通過編制“大學生科技手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計劃”“專利申請手冊”等指導文件,成立“科技人才超市”,聘請“大學生科技活動咨詢員”,創辦“科技創新網絡平臺”,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小組等多種手段,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程高效的指導和服務。
3.競爭平臺——提升學生創新水平
(1)以學科特色為依托,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結合學科特點,采取重點突破的做法,圍繞專利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山東省機電杯和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競賽等積極開展科技活動。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專利達400余項,占本科生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一。
(2)以學校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為載體,開展品牌科技活動。在學校第二十一屆科技節期間,在結構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競賽、CAD大賽和工業設計大賽等四大重要科技賽事中,收到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500余項,參與人數達2000人。
(3)以“挑戰杯”等高水平學術科技競賽為龍頭,國家級、省級比賽為跳板,形成“點面結合”的學術競賽格局。平均每年獲國家級獎項100余項。2015年,在第十四屆“挑戰杯”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院兩支參賽隊伍入圍國賽總決賽,分獲二、三等獎。在2015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總決賽中,學院的“UBW”代表團隊,在“機器人競技工程項目競技體操項目”比賽中以優異成績奪得冠軍。
(三)做好“三個結合”,完善育人機制
1.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學風建設相結合
學習風氣是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作風和精神風貌,是在長期教育和建設過程中積淀形成的一種風尚。優良學風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學生得以自由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通過實施“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專業為基礎、制度為保障、創新為主線、就業為導向”的學風建設質量工程,全面加強學風建設,營造寬松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學會求知共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和動手能力。同時,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通過創新實踐活動錘煉了學生嚴明的組織紀律、嚴謹的科學態度、嚴密的邏輯思維;通過創新隊伍的建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互融互促,也有效帶動了學風建設。
2.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社會實踐以社會作為大課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積累經驗,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近年來,我校結合文化娛樂、體育競技、公益服務等社團活動,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學生投入社會實踐。例如,通過“愛在石大 格桑花開”西部助學活動,連續四年實現對涼山失學兒童的助學幫扶工作;自2009年以來的“獎助學金千百分之一計劃”等,激發了學生勇于爭先的創新熱情,更潛移默化地培育了學生開拓進取、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品質,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3.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就業創業相結合
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秉承“職業教育全程化,生涯規劃細致化”的理念,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分階段、有計劃、不斷線地開展就業教育和指導,組織就業創業教育報告、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包括就業形勢分析,簡歷制作與禮儀、面試培訓等,指導學生把就業創業與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相結合,努力開闊思維,合理規劃未來,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機電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一直較好,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5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8.67%。學院6個本科專業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安全工程、工業設計、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5個專業學生實現100%就業。
三、結語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與定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創新能力一直是社會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高等學校正是引導與培育創新的搖籃。高校學生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自己的重要歷史使命。我院在正確理解和科學分析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現狀的前提下,針對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突出問題,探索并建立了完善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強化了創新文化氛圍的建設,促進了創新能力培養工作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創新能力指導水平,以創新實踐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施兩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間本科生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128項,為全校最多;在校本科生新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313項,占全校總數的四分之三;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400余人次。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瞿浩,何家霖,宋之帥.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12.
[3]李永亮.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01-104.
[4]李輝.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3(9):83-85.
[5]周峰.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J].教育評論,2014(1):66-68.
注:2012年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基于分類培養理念下的大機械類專業創新與工程教育綜合改革”(批準文號:2012018);2016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學改革項目基于SPOC的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等相關項目(批準文號:YK201612、JY-B201413);2016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依托特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促進全方位育人的機制研究—以‘挑戰杯競賽育人為例”(課題編號:SZXG1606)。
作者簡介:剛旭(1980— ),女,碩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大學生教育、創新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