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鋒+劉文化+董慧丹
摘 要:感恩意識在中西方文化史上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內涵。高等院校要深刻認識感恩意識的內涵,充分理解培養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繁榮校園文化、積極營造感恩教育的濃厚氛圍,把“感恩”滲透于生活,打造感恩教育體系,構建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長效體制機制。
關鍵詞:感恩意識;文化;機制體制
一、感恩的內涵與文化考察
在漢文化中,“感恩”一詞源于晉代文豪潘岳的《關中》一詩“觀遂虎奮,感恩輸力”,后來亦取“感恩戴德”之意。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感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從通俗的意義上來說,感恩就是行為主體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對自身產生積極作用和幫助的自然、社會和他人的一種感激和回報。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感恩資源,具體表現就是“孝”“忠”“信”“義”。
“孝”為報親恩。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觀念,是一切感恩意識的基礎所在。《詩經》中保留了許多感念父母撫育之恩的詩篇,“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出人腹我,欲報之德,昊天閣極。”《孝經》中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些詩句告訴我們,是父母給予自己血肉之軀并把自己帶到世上來的,父母無疑是最大的恩人;因而對父母親的報答在數量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忠”為報君恩。《孝經·廣揚名章》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論述了“移孝作忠”的理論:“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經》鄭玄注:“四十強而壯,是事君為中”,將“中”釋為中年時期。即成年以后,應把對父母之孝延伸發展為對君主的效忠,而這種效忠因為是從對父母之孝發展來的,所以是出自內心天性的,因此是很可靠的。
“信”為報友恩。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儒家將封建社會的人倫關系歸納為“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里,“信”被用于朋友之間,儒家提倡報朋友之恩就是要取信于人。朋友相處講究一個“信”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說的都是報朋友信任、知遇之恩。
“義”為報天下恩。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也就是說,君子把“義”當作最高的行為準則。《中庸》對“義”的解釋為:“義者,宜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孟子在肯定生命寶貴的同時,還肯定了比生命更可貴的是“義”,“義”也就成為仁人志士感恩國家、回報社會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最高道德準則。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1.對父母和親人感激之恩的缺失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而且獨生子女居多,由于出生環境、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人把父母、親人對其的關心和愛護當作一種天經地義的付出,從未想過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來回報父母、報答親人。他們不理解父母某些愛的形式,也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2.對師長和朋友感激之恩的缺失
很多學生把自己的進步完全歸功于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忽視或淡化師長、朋友、同學對其的幫助。有需要的時候就會求人,事情辦結了或者成功了,就把別人幫助自己的點點滴滴拋到九霄云外。長此以往,導致同學、朋友之間互不信任,造成人際交往之間關系的淡漠。
3.對國家、社會和大自然感激之恩的缺失
在和平年代,愛國無法體現在投身于革命、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現實可能性。如今的大學生,更應該把愛國體現在勤奮學習、關心時政、關心集體,樹立崇高的報國理想,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等方面。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相當多的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祖國、對社會的感恩之心,把黨和政府的關心當作一種受之無愧的權利,絲毫不會引發任何共鳴和思考。
三、構建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和長效體制機制
1.深刻認識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時代內涵
如前所述,感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有其積極的一面,也不乏封建時代倫理綱常、等級地位的狹隘因素。一方面,我們要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關于感恩意識和思想的國粹,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青年大學生,更應該賦予感恩意識的時代內涵,方能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可操作性和時效性。
2.充分理解和培育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培育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是當下學生工作的重要任務,是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高尚道德情操,樹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第一步。高等院校辛辛苦苦培養的大學生,如果連最起碼的感恩之心都沒有,又怎敢期望他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為母校做任何事情呢?這樣的人,只懂得收獲,貪婪、自私的獲取,卻不懂得回報,不懂得溫暖他人、幫助他人,這與高等院校教書育人的目標背道而馳。
3.繁榮校園文化、積極營造感恩教育的濃厚氛圍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新形勢下推動我國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決定》深刻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決定》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前沿陣地,在履行文化的價值指引方面更肩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4.“感恩”滲透生活,打造感恩教育體系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的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不可否認大學生感恩教育在意識形態引領下的重要性,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感恩價值的教育和引導畢竟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它受到時間的限制。因為,人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性,每一名大學生終將回歸社會、融入社會。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各方主體角色不斷混同與交融的新形勢下,再找尋如大學校園般平靜、安寧、簡單的環境已是一種奢侈。另一方面,“知易行難”,理論往往來源于實踐,但又更高于實踐。再好的理論價值上的美好,如果不將其付諸實踐,將如一張廢紙,一文不值,沒有效用。因此,感恩教育的最終意義在于實踐。
四、總結
感恩的意識教育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領生活。只有將感恩教育滲透于生活,才能顯示出勃勃生機與發展潛力;只有將感恩教育應用于生活,才能讓感恩教育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將感恩教育與生活不斷交融,互動互通,才能打造整個社會的感恩教育體系,才能打造每個人成長道路上的感恩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任現品.略論福家文化的感恩意識[J].孔子研究,2005(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