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的分析,探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足之處,研究如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對國際化英語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進行構建。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人才;國際化課程體系
在英語教育方面,教師大多以傳授外語知識和規則的角度去教育學生,很少存在以學習使用英語為中心的傳授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培養外語交際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如何改變現行應試教育模式,構建國際化英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跨文化交際中培養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相應專業知識的人才,是我國當前人才培養的一大重點。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以及現狀
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是一種交際能力,這個可以是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說是個人與公眾(群體)之間的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對于交際者交際行為的社會評價。現在所說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及背景下,各個交際者表現出來的交際行為,憑借社會人士對其做出的評價來評判交際能力的高低。
結合教學實踐,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為順利完成交際所必需的,基于跨文化意識的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交際實踐能力。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現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中國國際化人才在語言能力、語用能力、交際實踐能力上表現不是很好。雖然中國文化水平值日益提高,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不是很樂觀。
二、國際化外語人才
國際化外語人才不僅外語水平非常高,并且要求有較高的交際能力。國際化外語人才除了具備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之外,還需具備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對于國際化外語人才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其國際化優勢,強調人才的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這就需要專業知識、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突出外語優勢,強調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交際實踐能力等,這就需要掌握國家的文化、民族習俗、價值標準等,以提高溝通交際效果。
三、構建國際化外語人才課程體系策略
1.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
全球化的推進,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交往更加頻繁。跨文化交際是全球化帶來的一個鮮明特點。全球化的到來對我國固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何讓當代學生在進行國際交往的時候盡快融入其中,加強與其他高校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相同之處,還需要在生活中與不同高校學生進行交流。因為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容易受到自身主觀意識的影響,看法片面,不利于其語言文化學習的進行。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學生只有親自了解其所學文化的意識形態和日常表現形式,才能更容易接受和認識不同文化,正確看待和理解。
2.逐步建立完整的教材體系
語言是生活必要的交際工具,而交際包括對情感、文化和思想等不同方面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國際化外語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培養,還包括情感、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開展豐富的語言文化教學。就外語教學而言,文化學習的重心在于文化適應,也就是說應該在培養自身文化素養的前提下,對相應語言所產生地區的文化特點和文化基礎進行了解。要培養一名具備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善于溝通的復合型國際化外語人才,我們應該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而要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必須要有相應的教材予以指導,一個完整的教育教材體系,應該是包括多個方面的。因此,在教材的編輯上,應以選用國外典型文化和范例為主,要保證教材有一定的新鮮度,適應時代大局,同時,還要及時對其中落后的內容進行剔除,認真探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努力實施。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加強相關教材的使用,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最終形成完善的教材體系。當然,我們還需要改變我國目前的應試體系,完善考核方法,并加以實踐運用,篩選出合格的語言人才。
3.吸取我國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的有益經驗
盡管在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剛剛起步,并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案例和值得借鑒的東西。對待這些,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利用。對于人才的培養,首先,在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比較,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其次,通過對文化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辨別能力;最后,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不同文化,了解各種文化,讓學習發揮學習積極性。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外語場景的真實再現,克服外語學習枯燥、易疲勞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4.參考和借鑒歐美國家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對歐美國家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歐美國家,其課程設置的綜合性和多角度,人才培養目標的及時調整、完善,以及培養途徑的實用性和多樣性都是我國培養國際化外語人才需特別加強的地方。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發現我國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不足。其一是要做好對國內外外語人才的分析與預測,根據變化趨勢,適當地調整培養規模和培養形式,同時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培養方式;其二是要打造優質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養和深造,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國際觀念和專業知識。其三是完善教材內容,當前國內語言教材的內容并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我國應努力規劃和引進國外內容新穎、素材多元化的原版素材,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并定期對部分內容進行替換,緊跟時代潮流,滿足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實際需求。
四、總結
培養國際化外語人才涉及諸多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既無成熟的、現有的經驗可以借鑒,又無成功的模式可以仿制。只有不斷思考和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才能提高和完善,為我國高等院校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研究做出有益探索,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總之,在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合理設置課程內容,使所培養人才符合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曹德明.高等外語院校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3).
[2]顧偉勤,梅德明.國際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談上外國際公務員實驗班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J].外語界,2008(5).
[3]曹德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培養創新型國際化外語人才[J].外國語,2007(4).
作者簡介:周其艷(1963—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