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玉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全面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智慧的和諧發展。在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過程中,我對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耳提面命的學習方式,變被動要求學為學生主動自我探究。教師要加強指導,促使學生自覺求知、積極參與、主動發展。并通過強化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的能力。語文教學要靈活指導學生自學處理教材,既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指導自學教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進行閱讀要做到一字一句地讀、聚精會神讀,盡快進入閱讀的意境,保持穩定的情緒,抑制思想開小差。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關鍵性詞語和重點句子進行標記,并聯系上下文的內容理解關鍵性的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含義。理解自然段與自然段之間的聯系,既能把全文的知識點列出來,又能把全文的主次劃分出來,進一步理解教材,提高閱讀效果。同時要做到情感交融,深入領悟作者表達的喜、怒、哀、樂,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如教《林?!芬徽n,在學生掌握閱讀教材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能在閱讀中準確地畫出描寫“嶺”、“林”、“花”的特點的關鍵性詞語和重點句子,又能抓住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劃分課文的主次部分,并通過情感閱讀領略到作者對大興安嶺那種贊美與喜愛之情。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步驟、有目的、有要求地進行閱讀教材,不但掌握了教材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
2、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學討論,深化思維訓練。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討論,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自學討論,是對教材懂得什么的討論目標。通過進行積極的參與、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逐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月光曲》一課中,可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貝多芬為什么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琴?他不進去行嗎,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后很快就把第一問的答案寫了出來:“那就是兄妹倆的對話中飽含著盲姑娘對音樂的愛以及哥哥無法使盲姑娘得到滿足感到遺憾和內疚感動了貝多芬。”而第二個問題答案就沖突了。一部分同學的答案是:“行,因為貝多芬到各地演出是為了錢,盲姑娘買不起入場券聽不到貝多芬彈鋼琴是理所當然的,貝多芬根本不用同情盲姑娘?!绷硪徊糠滞瑢W的答案是:“不行,貝多芬到各地演出雖然是為了錢,但聽到兄妹倆凄楚感人的對話,如果不進去,良心會自責,依理也說不過;很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譜寫出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學生經過了激烈的辯論,接受的知識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這樣引導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同時還能滿足學生的求勝心理,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思考,發展創新閱讀能力。小學生對萬物萬事都愛問個為什么,這是學生本身就有求異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本能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那兩種思維發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課中,可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凡卡提心吊膽好不容易有機會把寫好了一封關系到命運的信投入郵箱以后,結果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后,同學們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運改變不了,他的悲慘生活還將繼續下去?!边@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結果發生嗎?”這樣一引導,就點燃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有的學生說:“過幾天,凡卡的爺爺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為送信的郵差正好是凡卡爺爺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學生說:“信雖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爺爺第二天來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慘生活告訴了爺爺,爺爺就把凡卡接回去了”;還有的學生說:“凡卡等了一個多月不見爺爺來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馬車夫幫人送貨,馬車夫就把凡卡帶回去了”等等。由此可見,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思考,而且要引導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勇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朱熹曾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备鶕W生的年齡特點,學生一般只限于對事理的認識和表象的認識,未能對知識作進一步的探討;通過找知識點學習后,認為已掌握了教材的內容,無疑可質。如果這時教師能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交流,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教《草船借箭》一課,學生對這樣的歷史故事一看就懂了,似乎掌握了要學的東西。這時,要抓住貫穿全文的重點詞語“神機妙算”進行設疑:①諸葛亮先神機妙算到什么才答應周瑜三天造好十萬枝箭?②諸葛亮還算到什么才能成功借到箭?③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一設疑,把學生帶進了思考和探討之中,讓學生一點一點地進行討論、交流,并鼓勵同學們大膽把想到的都說出來。這樣引導學生設疑、釋疑,使學生通過遇難解難,得來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也特別有成就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被動的學習局面變為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大膽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