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欣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隨著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轉變,它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作文教學貫穿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提高小學作文的教學水平應著眼于小學作文課堂教學。小學作文課堂教學是小學作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環節。那么,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課堂質量呢?關鍵是要提高作文教學的課堂藝術性。
一、在形式上有所創新
1、改變原有單一的課堂授課方式,靈活多樣地利用各種校外媒體進行教學。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寫出真誠的、自己的話,空口念著是沒有用的,應該去尋找它的源頭。”尋找生活的源頭不只是小學生自己的事,更需要老師的指導。作為教師,只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領略大自然的美好生活,才能找到生活的源頭,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的興趣。皮亞杰說:任何智力發展的東西都來源于興趣。有了寫作的興趣,就有了創造的來源。而作文是一門創造性極高的藝術。這和“教師教室講解,學生教室作文”的單一課堂授課相比,即增強了事物的現實性和形象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學“記一次活動”的作文課,我把學生帶到野外春游,舉行了一次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學生花了較短的時間就寫出了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作文創造良好的作文環境。作文情境,指能觸發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象,并由此激發寫作情趣的具體場合情境。原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和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地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寫作文時感到困難的原因有兩條:一是不知道寫什么內容,即小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閱歷,生活內容有限,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二是不知道怎么寫,需要教師當場指點。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克服這兩方面的因素,為學生作文創造良好的作文情境。把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反映在屏幕上,可以拓展時空領域,增強信息刺激源,對學生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的綜合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例如:用電腦設計一篇漫畫,可以激發學生寫好一篇想象作文;用電腦提供一個場景,可以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指導寫一個片段等等。
3、改變為作文而上作文課為“多元化”作文課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拓展語文學習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謂“多元化”作文課教學,主要是指把作文課與其他課進行串聯式教學,比如:在班隊活動后安排作文教學。例如:春天來了,搞一次《春天的足跡》的班隊活動,學生通過認真觀察春天的景色和查找頌春的優美句子,在寫《春》的作文,就使得一篇寫景的作文變得生動形象了。再比如:科技活動課后要求學生把科技小制作的過程寫下來,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鍛煉機會。
二、在習慣上有所改變
1、全面使用兒童語言,貼近學生語言實際。兒童語言的特點是兒童化、形象化、口語化、擬人化。在他們的作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也帶有類似的特征,這也正是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的本質區別。兒童文學之所以有自然美,關鍵在于兒童語言的優美。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要避免從語言的規范化去考慮兒童的語言。結合兒童的實際,讓他們說出他們所想的,有所說就有所寫。例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今天,我去看了媽媽飼養的小豬。哇!原來這么多小豬住在一個家里呀!我問媽媽:他們不會吵架吧?學生說“住”不說“擠”,說“家里”不說“豬圈”,在學生眼里,所有動物都是通人性的。如果教師沒有注意這一點,就失去了兒童文學的特色。教學時也應根據兒童的實際,使用他們的語言教學,使作文教學自然而然地進行。
2、注重學生課前情緒,調整良好的課堂狀態。課前情緒是學生進入良好課堂狀態的關鍵一步,學生有了良好的課堂狀態,相對來說,聽課質量就會提高。由于朋友關系、師生關系、還是其他課業原因,有的學生不能調整良好的情緒進入課堂狀態,這就需要教師作為適當調整:由一支歌,一個游戲,或者一個故事來改變學生的課前情緒,進入良好的課堂狀態。另外,課堂語言要多表揚、鼓勵的語言,少用批評、斥責的語言,也是小學作文教學課堂藝術的一個方面。小學生正是感情受挫頻繁的一個階段,也是接受新知識的黃金階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三、在習作評語上有所體現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學生因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其個性也千差萬別。評語也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注意個體因素,對不同對象下不同的評語。
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評語要能促進他們更上一層樓;對寫作能力一般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有所突破;對較差的學生要不拘一格,從不同的角度給予鼓勵,表揚。對自尊心較強的學生,重在啟發,對自負甚高的學生,評語要少贊揚、多指導,注重分析;對自尊心強且較敏感的學生,教師下評語時則應謹慎,不可使學生受到傷害。
總之,只要語文教師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藝術特性,正確把握課堂教學與評語藝術,作文教學就能使師生心心相通,提高教與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