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才科
摘要: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誘導、藝術魅力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坎上。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的學習有所興趣。現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本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一、新穎設疑,激發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潁,講究新意,激發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游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下面同學們閱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設疑導入,即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二、適時設疑,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教《在山的那邊》一文,我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幅草圖后,一開篇就讓學生思考,題目“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呢?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思考,每當我“一次次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到大海時,其答案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昵?”通過生生互探后,最終領會了詩中的“冊”與“海”蘊含的深刻內涵及全詩表達詩人對人生胡感悟。挫折和失望并不可怕,只要不停止奮斗,不停止對理想的追求,光明之海就在前方。本來一篇看似蘊含深奧哲理的詩,卻能使學生學的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在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師在此基地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地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三、靈活設疑,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的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燈》一文中寫到;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發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錢夢龍先生在教學中在講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兩處成功的“曲問”,就是關于“齜”字和“孀”字的理解,結果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分層設疑,突破難點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組成易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小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的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老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做鋪設,可以不費勁回答“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五、發散設疑,培養能力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么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于“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定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千呼萬喚始出來”使學生始終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