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要:《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亦是人性的基礎。蒙學經典《弟子規》是依據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是先賢對做人道德、人們日常行為規范的總結,是待人處事的道理、具體方法。因此良好的道德禮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幼兒的良好禮儀習慣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弟子規》;良好習慣;幼兒;培養
《弟子規》是清代影響較大的行為規范性的啟蒙教材,它將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具體化、規范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對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等,有著良好的現實意義,同時對家庭和諧、社會風氣凈化等也具有導向作用。在不斷學習、反思、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探索家園合作踐行《弟子規》的策略和方法,幫助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不同的方法加以指導教學。
一、弟子規對于幼兒教學的意義
《弟子規》涉及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處事過程中應該遵守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準則。對于大班孩子來說內容易于理解規范,可以依托《弟子規》開展系列活動,用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生活知識與經驗的豐富,他們判斷事物的時候有一定的獨立性,具有自己的特點。朗朗上口的《弟子規》,通俗易懂的歌謠形式使其容易記憶。隨著大家對《弟子規》能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認識,供大家學習的版本越來越豐富,并且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激發他們的學校興趣,例如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版《弟子規》形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用《弟子規》音樂伴奏編排舞蹈表演、朗誦等形式加深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家長的重視也必不可少,大班孩子的家長已經開始注重對孩子的閱讀引導,有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買了圖文并茂的《弟子規》畫冊,這些不同版本的圖書有利于激發起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同時在家園合作中,采用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形成家園合力,幫助孩子實踐規范。例如在家庭中,記錄日常行為記錄表,根據《弟子規》內容設計了日常行為記錄表,讓家長在家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了“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后,設計成日常行為記錄表,讓家長記錄孩子在家是否聽到父母呼喊能及時回應,父母讓做的一些能所力及的事情能否實踐。除此之外,結合一些特別的節日開展活動,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家園合作的活動,利用班級網頁、班級群,鼓勵家長將自己孩子在家庭中的具體表現行為用照片、文字記錄、家長隨想等方式進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二、對于中班幼兒的培養
幼兒園中班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有一定的想法,記憶力逐漸加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此時,是利用《弟子規》對幼兒道德禮儀進行學習的最好時機。在個人衛生習慣、儀表、形體姿態等方面,可以運用《弟子規》中的句子“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幫助幼兒了解良好的形體姿態主要是坐、立、走、躺、吃、喝、睡等方面的細節規范。在親子禮儀的學習中,《弟子規》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幼小入手,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較小,現在還不能為父母長輩做些什么,但可以學習古人的精神,從小就在他們的心中樹立“二十四孝”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孝敬父母及長輩,有利于家園合作的開展。除此之外,學前兒童時期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養成期,因為他們的可塑性強,因此社會禮儀與公共禮儀的學習也必不可少:幼兒社交禮儀教育主要是幼兒在與他人交往時應該注意的禮儀規范,包括在家待客、出門做客、探望病人、接收禮物、接聽電話等方面的內容;幼兒公共禮儀主要是幼兒在公共場所應該注意的禮儀規范,包括奏國歌升降旗立正行注目禮、商場購物注意事項、圖書館閱讀紀律、公園游玩注意事項、動物園安全注意事項、電影院衛生安靜安全注意事項、小區衛生安靜安全注意事項、乘坐公共汽車、過馬路時的交通安全、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幼兒家長知道了幼兒禮儀教育的基本內容,就可以開展針對性的教育,遇物則誨,相機而教。
三、對于小班幼兒的培養
在小班的教學中,適宜性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弟子規》通篇計有八個篇章共一千余字,古文的特點是惜字如金但內涵豐富,要讓孩子一下子接受這么多的內容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制定計劃中,既要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又要考慮是否是幼兒生活中容易理解、踐行的內容。比如說,幼兒需要加強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就可以選擇《弟子規·謹》部分諸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等內容。合適的內容才會避免孩子學得枯燥乏味,才不會對《弟子規》產生抗拒。在計劃的實行中,方法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重視“讀”:領著幼兒以學兒歌的形式誦讀,就像拍手念著“你拍一,我拍一”那樣,讓幼兒在近似游戲的活動中對字句有所接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重視“解”:收集和句子相關的典故,如“冬則溫,夏則清”這一句,通過講述《黃香溫床》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相關故事從而理解句子的含義;重視“行”:學習《弟子規》的目的是為了實實在在地用到學習生活中去規范幼兒的行為,例如學習了《弟子規·入則孝》的前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后,幼兒更聽爸爸媽媽的話了,早起后刷牙洗臉,吃飯前關電視洗手,對著偶爾磨蹭的小朋友念上一句,他就乖乖地去行動了。當然,“行”不光是幼兒的責任,也是家長和老師的義務。
四、結論和展望
家園教育是促成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新形勢下,要關注對幼兒良好習慣教育的開展,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參與到幼兒良好習慣教育中來。在教學中,要利用《弟子規》優化良好學前習慣教育氛圍、強化學前幼兒習慣教育活動、深化教育家園合作,從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參考文獻
[1] 季慧敏.《弟子規》對中班幼兒良好禮儀習慣養成的影響研究[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3(12):40-41.
[2] 戚慧芳.開展《弟子規》啟蒙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3(2):186-188.
[3] 韓燕燕.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家園共育指導小班幼兒有效踐行《弟子規》的要點[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3(3):23-23.
[4] 徐益丹.《弟子規》在學前禮儀教育中的應用[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13):1-1.
[5] 孫亞琴.家園合作踐行《弟子規》的有效性研究[J].教師,2014(3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