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
織染局小學,身居胡同深處,若不是刻意去尋,便可能與之擦肩。但是未入校園,便可在外墻看到的“校不在大,做精則名”可謂一語道盡了真諦。一度因為臨玉河改造,六號線地鐵建設等原因導致的生源數量銳減,學校難以為繼的狀況已然一掃而光。如今,這里正煥發著蓬勃的生機。
近日,記者走訪了織染局小學這所不大的名校,真真切切的,體驗了一次“真”教育,體驗了一次“有思想”的教育。
“同在藍天下,請學生享受知心教育”是織染局小學的辦學理念,而“知心教育”也正是這里的不斷追求的辦學特色。學校力圖通過知心教師、知心校園、知心家長、知心社區、知心寶貝、知心課程的建設,整體性、立體化構建知心教育體系,堅定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在每一節課堂上——坐姿端正;認真傾聽;說完整話;聲音洪亮;文明交流。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這,是織染局小學送給知心寶貝們的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在每一屆的課堂上,培養孩子的自信(學會傾聽;說完整話;聲音洪亮;文明交流。)以學生發展為本,課比天大。共同努力!注意孩子的坐姿等日常習慣的培養呦!”這,則是織染局小學送給知心教師的叮囑。同學們不再只是普普通通的同學,而是一個個的知心寶貝,他們在上課時提醒坐姿端正的聲音,他們幫助同學的身影,他們為班集體,為低年級服務的行為,將“知心”兩字深深地融于平時的生活。而老師,則是已然習慣把“知心寶貝”掛在嘴上,記在心上。這些知心教師積極的評價知心寶貝們,鼓勵他們,努力“打開心靈看到光明的那扇窗”。不僅如此“讓課程文化積極影響孩子的未來,為他們的發展奠定生命的底色。依據學校知心教育辦學理念,我們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校本課程建設理念,在三級課程整體推進的同時,著力打造豐富而動態的‘課程超市樣式的織染局小學知心校本課程體系。我們將立體建構農識課,將農識與營養健康結合,并開辟農識園,讓孩子們親自動手栽培,在孩子們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王校長自信地講道。與此同時,記者在走訪時也發現,校園里,處處流露著“知心”二字。下課時,不再單一沉悶的鈴聲,而是在課間充斥著動人的音樂;廣播里傳出的提醒知心寶貝們喝水的聲音;鐫刻著“知心”“善行”字樣的文化石,設計獨特的“知心長廊”“禮儀長廊”。這一切,都仿佛無聲的潤雨,讓“知心”的理念在這里生根,發芽,長大。
與知心教育相輔相成的則是學校的善行文化。一入校園,便可看到代替教學樓原來普通門柱的善行文化柱。“這是我們學校新建的善行文化柱,它的建成,標志著學校善行文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校園博物館中,孩子們又多了一處與文化對話的地方。我始終認為,學校文化建設不能是擺設,要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作用的充分發揮必須與課程緊緊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孩子更具區域特色,為孩子終生發展奠基……”織染局小學王鳳嶺校長娓娓道來。“學會選擇,善行天下”是織染局小學的校訓。而在這所學校里,也到處充斥著為善的理念。“我們的教學樓里,結合不同年級,從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和自然進行立體建構,孩子們每個月要在樓道里上一節課,結合相關提示,師生互動完成。”王校長說。行走在教學樓里,我們看到,針對一、二年級的一樓的主題是“善待自己”,這是在教會知心寶貝們如何如何進行心理調整,對自己進行保健,管理自己的行為以很快適應這里的環境;針對三、四年級的二樓的主題是“善待他人”,這是教會知心寶貝們尊老愛幼,對同學,對周邊的事物奉獻愛心;針對高年級的三樓的主題則是“善待社會,善待自然”,這是讓知心寶貝們關注自然變化,關注社會發展,學會低碳和環保。由此觀之,這是一個關注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從自己,到他人,再到社會和自然。
“學校是怎樣想到通過善行文化對學生進行善的教育的?”
“這還要從我們的學生特質談起,從我們的校訓談起。織染局小學即將迎來55周年校慶,現有學生230名,其中207名學生是來京務工隨遷子女,占學校總數的90%,他們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由包括漢族在內的9個民族組成。而且絕大部分家長在北京從事著較低端的生產勞動,生活環境和條件都不盡如人意。這是學校發展的最大實際,孩子們打開家門看到的是繁華的都市,關上門看到的是拮據的生活。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不了解到這個實際,縱使我們提供再好的教育環境,可能教育效果仍會事與愿違。怎么讓孩子順利融入社會,成為健康地北京人,未來的國際人,結合時代發展和個人發展規律,我們確立了‘學會選擇善行天下的校訓。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初步具備‘對不對、值不值、行不行的選擇路徑和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幸福人生著色。在這樣的校訓引領下,立體構建起了學校善行文化。”
在織染局小學,除了知心教育、善行文化還有另一特色,就是禮儀教育。這里有每周一次的生動的禮儀課與國家規定的品德與生活課(高年級變為品德與社會課)相輔相成,有每天的禮儀五分鐘訓練讓知心寶貝們養成好習慣,有禮儀小標兵來促進每一位知心寶貝的進步,也有知心教師們不斷地激勵與表揚。在知心寶貝們不斷成長、不斷提升的同時,知心教師們也在不斷的提升著。他們看金正昆禮儀講座的相關資料,學《哈佛家訓》,參加學校特意準備的專項講座比如品茶、化妝等來提升個人的素質。是這些知心教師們,讓知心寶貝們從實際現實中感受禮儀,感受生活,讓知心寶貝們從思想、外貌、言行、舉止多個角度的看到禮儀,繼而熱愛并享受生活。
雖然這里的孩子多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但是,當他們從這所學校走出去時,他們真誠、善良、正直,富有愛心,有知識也有能力。不僅自己能夠行善為禮,甚至可以潛在的影響他人。我們有理由相信的是,他們的人生,一樣燦爛。
“校不在大,做精則名。”來到織染局小學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你便發現,這所小學的與眾不同。“知心”,“為善”,“行禮”在這里仿佛細密滋養著靈魂的春雨,無聲地走進心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