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川
摘要: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標,要在學校教育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要把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關系,在體育教學中就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身心兩健。
關鍵詞:體育課堂;心理健康;實踐研究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新課程提出的這個要求,不僅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對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的體育教學不僅要在體育課上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無論學生選擇何種運動項目進行學習,都要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以培養學生健康體魄,確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實處。
一、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調查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確定教育目標。通過對學生的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況非常的復雜和多變。調查發現,高中生在體育課上表現出的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只能適應順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獨立性差,喜歡依賴;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難茫然失措;情緒化嚴重等。例如,有學生身體素質很好,自我感覺很好,平時上課時總喜歡自己運動,不受約束,要是教師管他,他就表現出不屑一顧的表情,極不配合,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形成逆反心理。而平時體育成績不理想的、不愛運動的學生,覺的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技不如人,在練習時縮手縮腳,害怕同學嘲笑,致使體育成績越來越差,產生自卑心理,等等。
通過廣泛、細致、深入的心理調查,對照學生生理健康的實際,有效地確定具體教育目標。對學生分層次地進行體育課堂教學,如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穩定情緒,提高自控能力等。有了目標,就能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
2、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美國學者瑟普指出:“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失調的教師不但在學習上不能建設性地幫助學生學習,并且對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發展起著刺激作用。
3、改進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體育學習心理。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體育素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滲透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教育的同時,又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和認同,使其心理素質逐步提高。(1)運用體育游戲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具有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學習的冷淡態度,比學習成績不良更可怕”。因此,體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目的。教師要根據體育教學規律和特點,有目的地創設故事情境式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里進行體育活動,表達他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特定的課堂氣氛,產生整個課堂的情緒“共振”,這樣既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2)成功體驗,增強學生自信心。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現在的高中生自身的身體素質較差,常因受不起學習上的挫折而產生自甘落后的學習心理。根據學生的思想現狀,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登山和越野跑的活動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力和耐力,對中途放棄并失去信心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想方設法(指導、降低要求和標準)地幫助學生戰勝困難,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成功。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和挖掘學生自身潛能,并以開朗樂觀的心態追求學習的成功,體會和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功機率,淡化挫折帶來的心理壓力。(3)培養學生群體意識,發揚團結協作精神。體育教學要使是學生在原有技能水平上對技術和戰術創新,從而體驗探究和創新樂趣的過程,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群體生活的最佳環節。尤其是體育競賽時,要想取得勝利,不僅要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更主要是要具有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等心理品質。為此,我們在體育課堂中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團結協作,使學生切實體驗到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大于個人。(4)正確認識自我,克服不利因素。體育教師必須利用課堂和課外的開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條件,深入到學生體育學習環境中去,了解每個學生情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在日常的交流中啟發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和正確對待各種問題。
4、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要利用體育課外活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愿意積極參與。同時,它不受課堂教學中時間、空間和形式上的限制,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建議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關的宣傳手段,挖掘體育教學內容中有關心理健康教學的因素,建立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體系。提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認識,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思想,是學校體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新課程已開始全面實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因此要想取得預期效果,還有賴于我們深入全面的系統研究。教師要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要善于學習并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更加充分地挖掘體育學科中包蘊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體育教學內容上,應選擇具有廣泛基礎的、大家喜歡的、有利于全體學生參與的、適合群體性鍛煉的體育項目,避免過分競技化、成人化。心理健康輔導內容則以基礎性與針對性為主,并利用最佳時機和最佳教育方法,進一步研究、論證、完善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畢竟不是僅靠幾節心理輔導課和體育學科滲透就能改善的,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其他各學科教學之中,這也是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時間的條件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迎天.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J].中國學校體育,2002,(02).
[2] 喻堅.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