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武
(沈陽急救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老年單側腹股溝疝的治療價值探討
方志武
(沈陽急救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目的 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單側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126例老年單側腹股溝疝患者的一般資料。將12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對照組(傳統疝修補術),各63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8%(3/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8%(15/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隨訪3個月,實驗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老年單側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有著較傳統疝修補術更為顯著的效果,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老年單側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疝修補術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腹外疝有著較高的發病率。通常情況下,腹外疝是指患者腹腔內臟器或組織經由腹部或盆壁等存在薄弱點和缺陷點的位置出現一系列解剖位置變化的疾病[1]。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腹外疝類型,多發于老年人。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出現腹股溝疝的概率為50%左右[2]。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腹股溝疝發病人數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嚴重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但患者復發率高,且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臨床應用范圍有限[3]。本研究以126例老年單側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沈陽急救中心收治的126例老年單側腹股溝疝患者的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12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63例患者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6.5±3.2)歲;17例合并高血壓,24例合并慢性心腦血管疾病,22例合并糖尿病。對照組63例患者中,男32例,女31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6.6±3.3)歲;18例合并高血壓,23例合并慢性心腦血管疾病,22例合并糖尿病。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常規消毒腹股溝處,硬膜外麻醉,將患者精索輕輕提起,并在精索后方,縫合腹內斜肌下方邊緣同聯合腱至腹股溝韌帶,在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置入精索。
1.2.2 實驗組 給予實驗組患者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常規消毒腹股溝處,硬膜外麻醉,將手術切口作于髂前上棘、恥骨結節連線中心處,將患者皮膚、外環口及腹外斜肌腱膜等切開,將腹外斜肌腱膜向兩側進行適當牽拉,尋找疝囊。針對疝囊較大的患者,先切開疝囊,對其實施游離處理,并在疝囊距離內環口3 cm時,對其實施結扎處理,內翻,進一步推送至患者腹腔。而針對含較小疝囊的患者,可在內環口持續縫合4~6針,充分游離疝囊,將疝囊連同疝內容物,一起推送至患者腹腔。在確保填充物充分置入疝囊后,用縫線對內環口和填充物外瓣進行固定。按照患者具體情況,為其選用恰當的補片,并將補片置入患者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后方,并確保其向下覆蓋,縫合固定補片與周圍組織,以沙袋在切口部位上加壓6 h。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2)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3)治療后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患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P值0.000 0.000 0.000恢復情況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實驗組(n=63) 48.5±2.0 7.0±2.4 2.0±1.7對照組(n=63) 80.0±2.4 12.0±3.0 6.8±2.6 t值12.651 11.511 12.214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n)
2.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對比 治療后隨訪3個月,實驗組患者復發率為1.6%(1/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7%(8/ 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1,P=0.037)。
腹股溝疝主要是指患者腹腔內臟器官因腹股溝區出現缺陷突向體表引發的疝,在臨床上也被稱為“疝氣”,腹壁和大腿交界三角區內為腹股溝疝多發部位[4]。老年人為腹股溝疝多發人群,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腹股溝疝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考慮與患者腹內壓力增高、腹壁肌肉強度降低等因素有關。而且,多數老年人伴有肌肉萎縮癥狀,其腹壁及腹股溝部位較為薄弱,致使其出現腹股溝疝的概率增高。此外,部分老年人也會因為自身存在的便秘、咳喘、前列腺增生等基本疾病,致使其出現排尿困難等現象,導致腹壓升高,出現腹股溝疝。該病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都會導致患者出現腸梗阻,嚴重者甚至引發腸穿孔及壞死,危及生命。所以,臨床上采取積極措施,提升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就顯得至關重要。
現代外科在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上,先后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分別為張力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腹腔鏡疝修補術[5]。傳統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張力大、并發癥多、術后復發率高等缺點,臨床應用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6]。而無張力疝修補術能有效克服張力疝修補術的弊端,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復發率低等特點,且操作簡單,能在基層醫院廣泛推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在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的麻醉過程中,所選用的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必須確保一方面充分松弛患者肌肉,另一方面控制麻醉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因此推薦采用硬膜外麻醉。而且,術中應重視保護患者血管神經和精索,以免患者術后出現睪丸炎或睪丸腫脹等并發癥。此外,術中還應堅持無菌操作,要求術者熟練掌握手術操作技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老年單側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有著較傳統疝修補術更為顯著的效果,能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促使其盡快康復。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老年單側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安全性高,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而且,治療后隨訪3個月,實驗組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老年單側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術后復發率,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老年單側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有比傳統疝修補術更為顯著的效果,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郭曉鵬.無張力修補術在老年人腹股溝疝修補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1,11(12):39-40.
[2]劉鵬.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單側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3):99-100.
[3]李景春.成人腹股溝疝應用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10):1077-1078.
[4]呂約晟.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04.
[5]楊威,金丹,金景平.腹腔鏡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1):33-34.
[6]趙強.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1,17(32):114-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