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權
(唐山市玉田縣計劃生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4100)
慢性心力衰竭應用他汀類藥物的治療效果分析
張國權
(唐山市玉田縣計劃生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4100)
目的 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應用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心力衰竭治療措施,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心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對比6 min步行實驗,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長6 min步行距離,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慢性心力衰竭;他汀類藥物;治療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以呼吸困難、咯血、心悸、乏力、咳嗽等為臨床癥狀,易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影響[1]。近幾年,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影響,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據臨床研究得知,他汀類藥物在緩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鑒于此,為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以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通過他汀類藥物治療,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相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間到唐山市玉田縣計劃生育中心參與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包括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44~72歲,平均年齡(53.2±1.68)歲。對照組包括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54.6±1.7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同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即通過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I等進行治療,與此同時,結合相關的輔助性治療,例如,強心苷、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和血管擴張劑等。(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普伐他汀進行治療,以20 mg/次為標準,堅持1次/d。兩組患者均以4個月為治療時間。
1.3 觀察指標 (1)以NYHA分級法為依據,對患者心功能進行分級。Ⅰ級:在參與日常活動過程中,較少出現心力衰竭癥狀。Ⅱ級:在參與日常活動過程中,偶爾伴隨有呼吸困難、乏力等心力衰竭癥狀。Ⅲ級:參與日常活動過程中,常表現出心力衰竭癥狀,甚至在休息時,仍存在心力衰竭癥狀。(2)6 min步行距離:基于醫師指導下,以空氣流通和安靜的環境為前提條件,進行實驗,30 m為距離。正式開始實驗前,指導患者熟悉環境,以患者體能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行走方式。待結束6 min實驗后,測量并分析患者步行距離。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心功能對比 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通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對比
2.2 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 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s)
對照組(n=40)318±25 375±2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n=40)318±27 414±26
心力衰竭,即心衰,指因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心肌病、炎癥等因素,誘發的心肌損傷,導致心肌結構與功能出現變化,最終致使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降低,呼吸困難、乏力和體潴留等是其主要臨床癥狀[3]。若以發病緩急為劃分依據,可將其劃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而慢性心力衰竭所占比例較大[4]。
慢性心力衰竭,即CHF,指持續呈現出心力衰竭狀態,可表現出穩定、惡化或失代償等現象[5]。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不僅需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而且需重視心肌重構機制,延緩心肌重構發展,達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的目的[6]。針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具體可歸納為三方面的內容:(1)因運動耐力下降,所誘發的癥狀。諸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運動耐力呈現出下降趨勢,從而表現出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2)因體液潴留,所引起的癥狀,例如,患者腹部或腿部呈現出水腫現象。(3)因其他心臟疾病或非心臟疾病,所導致的癥狀,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軀體血栓栓塞性疾病等[7]。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其降脂作用較強[8]。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具有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間質纖維化的作用。換言之,即通過逆轉心室重構,達到保護心肌細胞的目的。具體而言,他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如下所示:(1)抑制心室重構:據相關研究得知,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其基質金屬蛋白酶呈現出不斷升高趨勢,該物質與患者心室重構存在密切聯系。然而,他汀類藥物,具有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和蛋白降解酶產生的作用,實現對心室重構的抑制效果。(2)抑制炎性細胞因子:針對心力衰竭患者,其能夠釋放出或激活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致使炎性細胞因子產生,最終可能導致心肌肥厚或心肌纖維化。基于他汀類藥物作用下,促使炎癥因子水平得以降低,達到保護心肌的目的。(3)抗心律失常: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呈現出過度肥厚現象,致使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頻頻發生。據相關報道顯示,他汀類藥物具有調節自主神經的功效,促使患者心肌缺血現象得到緩解,改善肥厚心肌復極離散度,達到控制心律失常癥狀的目的。
本研究以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心功能和6 min步行距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他汀類藥物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效果較佳。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丁英花.探討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4):164-165.
[2]何洪,李坤浪,鐘偉章,等.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3):151-154.
[3]臧鴻斌,李曉東.服用他汀類藥物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關系的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3):221-223.
[4]江繼英.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28(7):268.
[5]徐利霞.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8):248-249.
[6]吳慶法,李慶軍.他汀類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癥反應和左心室功能的影響[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7):107.
[7]梁發杰,孟慶云.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150.
[8]董改英.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國藥業,2011,20(16):17-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