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長發
(德興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德興 334200)
兒童細菌性腹瀉80例病原微生物和藥敏檢測結果分析
余長發
(德興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德興 334200)
目的 探討兒童細菌性腹瀉80例病原微生物和藥敏檢測結果。方法選取80例兒童細菌性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的糞便制成標本,進行微生物檢測和藥敏檢驗,了解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微生物分布狀況及藥敏狀況,指導臨床用藥。結果80例患兒經標本培養,檢出71株存在病原微生物,檢測陽性率為88.8%。其中志賀菌35株,弧菌屬12株,腸致病性大腸桿菌18株,其他病菌6株。志賀菌占有率與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病菌相比均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藥敏試驗檢測結果顯示,志賀菌、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菌株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均具有一定耐藥性。其中志賀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耐藥性超過50.0%;弧菌屬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耐藥性超過50.0%;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耐藥性超過50.0%;其他菌株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達50.0%。結論引起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較多,包括志賀菌、沙門氏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志賀菌占有率最高,且各類病原微生物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等常見抗生素均具有一定耐藥性,臨床需加強對病原微生物藥敏試驗檢測,及時根據各細菌實際耐藥性狀況,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微生物;藥敏檢測
兒童細菌性腹瀉是兒童中常見疾病類型,其是指由各種細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常見腸道傳染病。兒童細菌性腹瀉多發病較急,患兒常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變化等相關臨床癥狀,易引起患兒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患兒生命安全[1]。此次研究中對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分布狀況及其藥敏狀況進行研究,以期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以下進行具體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取德興市人民醫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兒童細菌性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經相關檢查,符合《國家法定傳染病診斷標準(1995)》中對于細菌性腹瀉的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數增加、大便性狀改變、惡心、嘔吐、發熱等相關臨床癥狀;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腹瀉;排除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病患兒;所有患兒均無嚴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達意愿;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中男45例,女35例;患兒病程2~8 d,平均病程(5.1±1.3)d。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和藥敏檢測。所有患兒均取糞便進行檢測。取所有患兒糞便標本,均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過程》中的相關方法進行細菌培養和分離,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準進行。將患兒糞便標本制成涂片,進行染色,使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將標本置于SS培養基中,保持溫度為37℃,將標本進行20 h培養后,將培養基中的可疑菌落進行再次檢測,使用血清凝集試驗及生化反應檢測微生物類型。隨后對樣品進行藥敏實驗,將各類菌株在35℃下進行培養,18~20 h后取出,測量抑菌圈直徑狀況,根據抑菌圈直徑判斷細菌耐藥性狀況,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本進行[2]。此次藥敏試驗使用抗菌藥物為: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四種。采用2000年的NCCLS作為評判標準,判定細菌的耐藥性。
1.3 觀察指標 統計80例患兒病原微生物檢測狀況,統計各類病原微生物分布狀況。統計各類菌株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的耐藥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入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95%為可信區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中病原微生物分布狀況 80例患兒經標本培養,檢出71株存在病原微生物,檢測陽性率為88.8%。其中志賀菌35株,弧菌屬12株,腸致病性大腸桿菌18株,其他病菌6株。志賀菌占有率與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病菌相比均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6.824、8.700、22.051,P<0.05)。見表1。

表1 患兒病原菌分布狀況統計結果
2.2 各類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 經過藥敏試驗檢測結果顯示,志賀菌、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菌株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均具有一定耐藥性。其中志賀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耐藥性超過50.0%;弧菌屬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耐藥性超過50.0%;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耐藥性超過50.0%;其他菌株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達50.0%。見表2。

表2 各類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綜合比較(n)
兒童細菌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疾病,患兒發病較急,屬于傳染性疾病,常呈現流行性發作,患兒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呈現較大差異性,多數患兒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常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腹瀉次數增多,糞便呈水樣、膿血樣、黏液樣等,部分患兒常合并出現頭痛、發熱、畏寒等,嚴重時將以期患兒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引起患兒死亡[3]。加強對患兒病原微生物檢測,及時了解各病原微生物耐藥狀況,給予患兒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合理用藥,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的關鍵。此次研究中,對80例患兒進行病原微生物培養,研究結果顯示,志賀菌占有率與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病菌相比均明顯較高(P<0.05)。說明志賀菌是引起兒童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該研究結果與韓晶[4]的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志賀菌屬細菌俗稱痢疾桿菌,臨床可將其分為四種類型:A群:痢疾志賀菌。B群:福氏志賀菌。C群:鮑氏志賀菌。D群:宋內志賀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和宋內志賀菌較為常見。志賀菌侵入人體后,具有一定潛伏期,其分泌內毒素,導致人體內循環紊亂,引起患兒發病。抗生素是臨床治療兒童細菌性腹瀉的有效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的關鍵[5]。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志賀菌、弧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其他菌株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均具有一定耐藥性。臨床需根據各病菌具體耐藥性狀況合理給藥,抬高治療效果。此外,臨床需加強對患兒細菌性腹瀉的預防,指導家長監督兒童多洗手,并避免食用未經消毒、清洗的食物等,從源頭上減少病原微生物感染。
綜上所述,引起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較多,包括志賀菌、沙門氏菌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志賀菌占有率最高,且各類病原微生物對頭孢哌酮、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等常見抗生素均具有一定耐藥性,臨床需加強對病原微生物藥敏試驗檢測,及時根據各細菌實際耐藥性狀況,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1]李敏,邱庭剛.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檢驗[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8(4):176-176,186.
[2]鄧運蘭.兒童細菌性腹瀉70例病原微生物和藥敏檢測結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6(26):3672-3673.
[3]高克青.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檢驗[J].醫藥前沿, 2015,5(21):361-362.
[4]韓晶.兒童細菌性腹瀉的210例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7):225.
[5]顧利琴.頭孢克肟治療小兒細菌性腹瀉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9):74-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