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于永軍(山東濟南)
居身之道,當防“倘一失足”
文_于永軍(山東濟南)

明代哲學家王廷相在都察院院長位上時給新御史們上課,曾講過一個典型案例:一天,他乘轎進城,途中遇雨,轎子行得極慢。仔細一看,原來轎夫穿了一雙新鞋,正很小心地躲避那泥水。不料,到長安街后,路更難走,轎夫一不小心踩進了泥坑。自此,他不再愛惜自己,不僅鞋子全被泥水所污,而且渾身上下已無凈處。于是,王廷相講了一個迄今發人深省的觀點:“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人的本性使然,“倘一失足”,往往會產生一種破罐子破摔心理:反正鞋子已經濕了、臟了,就這樣吧,于是就不再珍惜自己,不再在乎鞋子的干凈,最終弄得渾身上下無凈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王廷相以事喻理示人慎獨慎微,提防“倘一失足”。同時勸喻“倘一失足”,須提防放縱心態,以免最終釀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
比王廷相稍晚一點的明代理學家劉元卿,針對萬歷年間的官場生相,寫過一個名曰《猩猩嗜酒》的寓言。說一群猩猩,見獵人在山下的路邊上擺了裝滿甜酒的酒壺和酒杯,知道是為了誘它們上當,便破口大罵獵人不仁。罵了一會兒,見無人回應,有的猩猩便與同伴商議:“為什么不去稍微嘗一點呢?不過要小心,千萬不能多喝!”于是猩猩們就拿起小杯來喝。喝完了小杯,又罵著把酒杯扔掉,自我感覺良好。如是重復多次,喝得嘴唇邊甜蜜蜜的,再也控制不住了,就干脆端起了大杯喝起來,根本忘了會喝醉這回事,個個喝得天昏地旋,結果無一漏網均被獵人捉走。
劉元卿的這個寓言,主旨大概也在勸人慎獨慎微,謹防“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的貪饞。但同時又描出了人于失足初始的一種僥幸心理:不就是嘗一嘗、體驗一下么?沒有關系的,我清醒著呢!于是,悲劇便在這種僥幸心理的支配下發生了:“倘一失足”,如“溫水煮青蛙”,游哉優哉,感覺良好,舒服著并快樂著。未曾想,竟然漸漸上癮成性,后悔著并欲罷不能著,直至成為圍獵者的網中物。
看一看古今官場上的那些腐敗分子,一從政一做官就放手干壞事者不多,大都是起先比較謹慎,或一次“被動失足”,或一次“好奇心體驗”,便被打開了放縱的潘多拉盒子,漸漸由被動腐敗到主動腐敗,直至腐敗透頂。因此,歷史上許多以清廉著稱的官員,無不是見微知著,“謹小慎微,動不失時”,十分堅定地慎獨慎微。
這其中的道理,唐代名相陸贄看得很明白:“為官受賄,大者,忘憂國之誠;小者,速焚身之禍。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日見可欲,何能自窒于心。”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就像那群經受不住誘惑的猩猩,喝了感覺很美,還想再喝,并且越喝胃口越大。從收受“鞭靴”“衣裘”等小打小鬧開始,逐漸向“幣帛”發展,向“車輿”“金璧”猛進,最終猶如螻蟻所蝕之堤,再也無法抗洪,唯有一敗涂地的結局。
我們在引用古代清官廉吏名言警句教育官員時,時常會講這樣一個觀點:一些封建官吏尚有這般境界,我們現代官員理應認識更高。這其實是說,從黨紀國法到制度規定,沒有任何一條一款允許謀取私利、撈取個人好處。故而始終保持一顆敬畏心、平常心,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意識,始終堅定慎初慎微,以守住清正廉潔、保持不貪不沾,對于各級官員尤其領導干部來說,猶如人之吃飯穿衣,是一個最基本的修身常識。然而,常識性的東西有時又十分富有真理性,恰恰就在這個連封建官吏都懂得的道理上,一些現代領導干部卻時常犯糊涂。他們不僅不信“始為一念之差,遂至終身莫贖”的古訓,就連嚴肅的黨紀國法也愣是當耳旁風。
所以說,在那些勿視、小視慎獨慎微的現代官員那里,盡管他們的唯物辯證法背得滾瓜爛熟,但其境界絕不比認知“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的封建官吏更高尚,因而他們如古代貪官污吏一樣,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亦同樣是一個咎由自取的必然。也正從這個角度,“失足轎夫”的典型案例和“嗜酒猩猩”的寓言,迄今依然有著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