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林瑞 張莎莎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益深化,各國的發展越發離不開與外部世界的深入交流,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尋求更好地融入世界的開放發展戰略。積極利用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契機,是我國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和深化向西開放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抓手之一。進一步打通向西開放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對提升西部整體甚至全國經濟水平意義重大。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沿線國家
[作者簡介]安林瑞(1980-),女,漢族,山西平遙人,甘肅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生。張莎莎(1987-),女,漢族,甘肅臨澤人,甘肅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研究生。
[基金項目]甘肅行政學院2015年度科研項目:向西開放背景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研究(項目編號GXYB1514)。
[中圖分類號] F11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4-0026-02
絲綢之路已影響人類發展2000多年,縱觀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絲綢之路在連接我國與外部世界尤其是與東亞、西亞、中亞、北非及歐洲的交通道路,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我國實施開放戰略的重大意義
絲綢之路上浸潤著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先民的艱辛探索,歷來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商貿通道,是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文明之路,是各國融合發展、開放發展的橋梁紐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我國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新契機,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戰略格局逐步趨于成熟。
(一)打造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升級版的戰略謀劃。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逐步邁上了改革開放的征程,經過30多年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切實體現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大國形象,我國的對外開放尤其是沿海、沿江、沿邊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應忽視的是,內陸開放和向西開放卻是我國構筑全方位開放格局中的相對薄弱環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呼吁各國共建則可以很好地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和差距,這是因為這一戰略涉及范圍廣、領域寬,既符合中亞、中東地區謀劃開放戰略的利益訴求,也同我國深入實施向西開放及“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的需求相契合。通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我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廣度、拓展內陸開放的深度,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沿線各國的雙邊和多邊合作,便于各國在資源共享、市場對接、人才交流等方面打造要素整合、優勢互補、協調推進的合作平臺,有助于形成我國向東開放與向西開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協調推進的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
(二)推動以西部大開發促進大開放,以大開放促進大跨越、大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尺度之一,而地區開放的程度則會直接影響其發展的后勁,我國西部地區乘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東風,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人居環境、整體發展面貌等方面均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等局部區域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西部廣大地區仍然在諸多方面落后于東中部地區,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由于開放水平整體偏低導致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改革能力不足,缺乏競爭優勢,甚至導致地區優勢無法凸顯。我國西部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實施中理應發揮自身潛力和區位優勢,拓寬自身經濟增長空間,在向西開放中真正發揮前沿和橋頭堡作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助于西部地區立足實際,以大項目和大產業推動大開發、以大開發促進大開放,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在更多領域和更高水平上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的逐步優化、市場的充分拓展、觀念的進一步更新,從而為自身乃至國家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可以說,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三)促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戰略需求。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經濟發展的繁榮程度,而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因素有許多,除了自身客觀條件以外,參與世界合作與分工的程度、和平穩定的周邊態勢和發展環境也是推動改革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方面。而這些恰恰都有賴于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西部地區在維護我國邊疆穩定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屏障性作用。近年來,受“三股勢力”的影響和滲透,我國邊疆地區和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受到嚴重威脅。與沿線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與各國尋求共同利益、拓展融合發展空間、致力于構建穩定的發展環境、建立政治互信,讓向西開放的豐碩成果惠及西部廣大人民,努力使自身發展惠及周邊國家,推動西部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社會繁榮穩定和民族團結進步,實現邊疆長治久安,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另外,我國西部和周邊環境的繁榮穩定,也是同樣實施開放發展戰略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所樂見和樂為的。
(四)深入拓展我國外部發展空間、維護國際形象的戰略舉措。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站在戰略高度,面向世界,具有開放視野,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態度,尋求合作,求同存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地緣上接近、人文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在經濟、貿易等方面又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合作空間廣闊,且各國追求和平發展、和諧穩定、互利共贏的共同愿望是相同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在國際上樹立更多自信,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交流當是他們為提高自身國際影響的共同期待。因此,應注重加強各種形式和各個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并使之機制化、制度化,利用上合組織等平臺,持續改善發展的軟硬環境,加強同這些國家在交通運輸、承接產業轉移、保護生態環境、戰略能源、文教衛生等領域更緊密的合作,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以期將地緣政治優勢的便利條件最大程度地轉化為各國間的務實合作優勢和共同持續增長優勢,提升我國的“軟實力”,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發揮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作用,進一步持續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二、實施向西開放,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舉措
向西開放是相對于向東開放、沿海開放而言的,主要是指要加強我國與內陸接壤的中亞、東南亞乃至向東向西延伸到西亞、中東和歐洲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地區廣,輻射到東北亞、中亞、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近年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平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潛力巨大,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他們與我國除了在地緣政治上具有共同點外,在發展程度和階段、發展優勢、資源稟賦、能源條件等方面還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對外開放的愿望強烈,我國應在交通設施、文化發展、貿易投資、產業對接、科技合作等方面全面打通同他們的開放交流通道,利用好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契機,助力西部經濟發展邁上新征程,力爭使西部經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力量。
(一)打好基礎,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我國向西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要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拓寬區域合作,除了政策上的基本保障之外,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是首當其沖的必要條件,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難點。經濟帶沿線的公路、鐵路、航空、油氣、光纜管道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必須緊跟各國開放步伐,與區域內有關國家一起努力,加強協商、凝聚共識,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加快構建網絡暢通、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加快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優勢互補、友好合作、互利共贏搭建起橋梁,使各國不僅成為建設者和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二)創新機制和形式,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古絲綢之路的興起源于商貿,繁榮和發展也離不開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互信合作,由于地緣政治的關系,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南亞等國家在民族往來、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著天然的聯系,同時,我國與這些國家資源稟賦各有優勢和特色,并都處于經濟結構轉型調整階段,在市場需求等方面互補性很強。因此,通過創新形式和機制的諸多舉措,推進雙邊或多邊機制下的經貿往來,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推進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應是區域內各方的共同價值追求和利益訴求。具體來講,要本著提升合作層次和擴大合作領域的原則,重點推動海關、質檢、人員流動等方面的便利化;探索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深化中國同巴基斯坦、印度、阿拉伯國家聯盟、中亞等國的自由貿易區建設研究工作,逐步消除貿易壁壘,深化經濟合作,致力于打造絲路帶區域內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合作的貿易流、產業帶、聯通網、人文圈;加強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和研究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也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開放共享,促進科技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探討在國際科技研發、國際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際科技研究中心建設等方面深化雙邊、多邊、區域科技合作,圍繞區域內各國共同關注的能源資源、信息安全、人口健康、生態建設、氣候變化等問題,加強各方在科技研發和應用推廣方面的有效銜接,注重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啟動聯合攻關,建設一批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廣泛吸收共同創新成果,促進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的開放共享,使各國人民都能享受到科技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帶來的成果。
(四)包容互鑒,加強人文交流與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共建有賴于區域內各國的共商互鑒,也必將得益于包容合作基礎上的共享共贏。區域內各國在社會制度、傳統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若彼此尊重不同文明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互信包容,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定會大放異彩,為國際社會樹立不同社會制度和文明和諧相處的典范,實現民心相通及雙贏或多贏、共贏的協同發展。
(五)拓寬領域,深化社會事務合作。發揮我國優勢,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省份各自優勢和區位特征,支持各省高校“走出去”,為區域內各國提供文化旅游、職業技能、農業科技、涉外法律、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利用絲路沿線各節點城市的旅游資源,與區域內各國開展國際旅游合作,創新旅游文化發展模式;深化政治互信,依靠上合組織等平臺,不斷拓寬和深化在安全合作和國際援助方面的合作,共同維護絲路安全;在醫療衛生領域,重點加強疾病信息共享和溝通、應對突發衛生事件等方面的聯防聯控;在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領域,突出野生生物保護、天然林保護和荒漠化防治等合作,營造區域內合作的良好地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