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輝 賈立平
[摘要]微媒體因其即時性、多樣性、互動性等優勢,深受當代大學生群體的追捧和喜愛。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媒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研究的課題,通過探索分析微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關鍵詞]微媒體;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郝曉輝(1990-),男,籍貫:河北省沙河市,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與實踐。賈立平(1963-),女,籍貫:河北蔚縣,通訊作者,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導,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系“河北農業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基金項目]該研究成果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研究(ZD201452)”經費資助。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4-0055-02
隨著網絡技術和手機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微媒體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和其他人進行分享、互動等。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網絡環境及其參與者的復雜性,導致大學生容易出現道德失范行為。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時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因此,探究微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微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正處在特殊的成長階段,首先,他們內心單純、價值觀尚未形成,社會經驗較少,使得一些學生經不起網絡上的信息誘惑,對微信、微博上的信息過分依賴,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信息產生抵觸情緒,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接收,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其次,教育手段的滯后性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導。再次,微媒體的復雜性及網絡環境的混亂,導致大學生無法分辨是非,加之部分個體的不良示范,造成一部分大學生對其進行模仿,從而產生偏激行為,容易出現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具體分析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相關部門網絡監管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的網絡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種事物也隨之蓬勃發展。同時,網絡發展給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帶來的沖擊也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重視的程度不夠高,監管的力度不夠強,一些網絡負面信息不能得到及時控制,一些網絡操盤手的不當言論不能得到及時的消除,從而給學校的道德教育帶來了沖擊,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良影響。容易導致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出現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二)教育方式相對滯后
當前,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在高校,大學生幾乎人人都通過手機上網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微媒體的出現給學校的教育形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隨著手機的廣泛使用,學生對手機上的微媒體應用如微信、微博等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然而,高校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未能很好的與微媒體新技術相結合,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使得學生對課堂教育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家庭教育參與程度不夠高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往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互聯網是一個新興事物,有些家長由于從未或者無法接觸到網絡,導致無法通過微信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有些家長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他們雖然懂得并會利用微媒體,但是,對于正確使用微媒體上,他們不能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甚至個別家長還將成為微媒體使用的反面典型。這就造成了家長在微媒體的使用上無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與管理,導致無法參與到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中來。
(四)大學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識較低
大學生作為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中一個重要主體,他們自身的道德水平對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大學生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及道德自律意識,加之網絡虛擬性及開放性等特點,使得大學生在使用微信微博等微媒體時,肆意在網絡中釋放情緒,一些在現實中文質彬彬的學生會在網上使用一些不道德的語言,甚至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比如發布謠言,盜取他人文章等,這些與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水平密切相關。
二、微媒體視閾下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網絡監管力度
國家相關部門,首先,應該不斷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加大對網絡犯罪的處罰力度和犯罪成本,嚴厲打擊網絡犯罪,用法律的手段控制網絡不良行為的發生。其次,要加大網絡監管人員隊伍,提高網絡監管技術和水平,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凈化網絡環境,對于違反網絡相關法律法規,踐踏道德底線,造成不良影響的媒體人,予以嚴肅處理,在網絡環境中起到警示作用。再次,建立網絡宣傳平臺,利用各種微媒體形式,擴大網絡道德教育影響面;積極穩妥地推進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的制定,及時更新網絡道德教育內容,適應網絡發展需求,弘揚正能量,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力度,提高網絡道德教育水平。
(二)學校要開展多層次教育活動
面對微媒體,學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隊伍建設,培訓一批優秀的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各高校要聯合學生處、教務處、后勤處等多方力量,通過校內廣播、校報、宣傳標語、懸掛條幅等,開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宣傳;要通過多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例如影片展、微電影展、圖片展等;要利用微媒體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創建大學生網絡教育平臺,通過發布或轉發正能量文章或材料,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起到潛移默化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三)家庭成員要參與到網絡道德教育中來
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以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家長要盡可能地開展家庭網絡道德教育,與孩子多溝通,多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并保持與學校的良性互動;參與到學生的微媒體使用教育活動中來,學習使用微媒體,了解微媒體的利與弊,樹立使用微媒體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孩子樹立榜樣,對孩子使用微媒體進行教育與管理,真正肩負起家長的教育責任。
(四)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網絡道德修養
大學生要自覺提高自身網絡道德修養,積極參與到學校與家庭教育中來;要減少對微媒體的不良使用與依賴,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在使用微媒體時要明確道德標準,文明用語,尊重他人;在網絡學習與使用當中,要敢于同踐踏道德底線的行為作斗爭,積極舉報有害信息與不當行為,為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微媒體以其便捷、快速的方式被廣大網民接受和寵愛,在網絡微媒體使用中,因其參與者的多樣性和問題的復雜性,往往給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與挑戰。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水平,關心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堅決維護道德底線,對于違反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及時制止或舉報,與網絡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努力維護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為加強微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羽,王立榮.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探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
[2]滕蘇蘇.微媒體視閾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3]時宗琳,李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1(2).
[4]宋文杰.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