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夏++覃潘燕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聯網+”背景,分析創業教育的新方向和目標定位,提出新型創業教育的路徑,即將創業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學分控制與彈性學制相結合、組建創業教育聯盟、注重創業教育與市場主動對接、優化創業教學等。
【關鍵詞】互聯網+ 創業教育 方向 目標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36-0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深入推廣與運用,給各行各業衍生出很多創業機會。創業也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就業方向,但是一些盲目的創業導致創業失敗率增加,影響著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教育面臨著新的要求,出現了新的方向,高校如何正確地進行目標定位,改變創業教育的導向,轉變創業教育模式,成為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教育的新方向
“互聯網+”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態勢,與此相適應,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
(一)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風潮。“互聯網+”時代下,我國掀起了一股智慧教育風潮,國內首個“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廣東理工職業學院成立,致力于研究和開發教育領域的物聯網科技應用產品,旨在打造智慧化的校園。在此項目的推動下,該校引用信息技術,開展智慧教育,使得學校的創業教育發生了新的變化,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智慧教育能夠通過網絡課程自動識別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也可以讓學生選擇所需的課程,并推薦和推送相關的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學習與創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通過網絡模擬創業過程,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教育平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式網絡教育平臺成為高校創業教育普遍采用的途徑,通過遠程教育設置智能化的智慧課程,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開放教育平臺。學生不但可以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而且智能化的課程設計將會主動為學生推送合適內容,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智能化圖書館提高了學生學習資源的互聯程度以及響應速度,隨時可以滿足學生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而不再是學生跟著老師學的固有模式,即使學生不在學校也可滿足同步學習的需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創業學習。
(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助推教育轉型升級。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國內出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融創新創業教育、服務與產業發展于一體,形成了智慧化的教育產業,實現了創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在培養大量創業人才的同時提升了創業教育的經濟效應,發揮了創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使得高校的創業教育更加貼近市場的實際需求,鼓勵學生以市場為導向樹立創業目標,根據創業需求提供適合的創業服務,通過校企結合的模式突破傳統的創業教育局限,實現產業化,使創業教育的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適應實際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教育目標定位
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成本和融資難度降低,創業成為眾多大學生的夢想,于是很多大學生盲目地走上創業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的創業教育目標定位尤為重要。
(一)支持“大眾創業”,而非“盲目創業”。“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變化,使得創業機會增加,創業成本降低,融資的渠道更加靈活,國家和政府也設置創業扶持,大力鼓勵和支持大眾創業。然而,創業不是盲目創業。盲目創業由于沒有明確的方向性,缺乏周密的計劃,對市場缺乏深入的了解,容易增加創業的失敗率。高校的創業教育要讓學生明白,創業是一種精神,而不僅僅是一種實踐,創業更多的是需要長久的堅持而不是一時的沖動。創業教育的另一職能是要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時下熱門的創業領域并不適合每一創業者,應根據自身特長選擇擅長的領域,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合其特長的創業指導,讓學生在理性的分析下選擇合適的創業領域,杜絕沒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盲目創業。
(二)注重創業者需求,而非結果導向。以往的創業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完成了課程的學習,是否達到了規定的學時和學分,這樣難以挖掘學生的特長和專長。在“互聯網+”的智慧教育背景下,創業教育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智慧課程、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的設立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內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效果,并進行實時評估,在此基礎上自動推送學生所需學習內容,及時查漏補缺。智慧圖書館更是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自主學習途徑,學生能隨時隨地地尋找和查閱創業所需的文獻資源,提高學習的針對性,使掌握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將來的創業實踐。
(三)降低創業失敗率,而非增加創業者數量。大量學生創業失敗后退出了創業大軍,這樣的結果是創業教學的失敗,也是教學資源的浪費,增加了創業成本。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成為眾多大學生的追求,這時應將降低創業失敗率作為教育的目標,而不再是單純地把創業當成就業方式從而拔高就業率。因此,高校應該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育實踐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為想創業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挖掘學生的特長,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離開學校之時對創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而不是處于懵懂的狀態,以使學生從創業者自身的角度降低創業失敗的可能性。
(四)引導創業思維,而非理論灌輸。傳統的創業教育大多是創業理論教學,讓學生了解創業和激發創業熱情,但是創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事業,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則失敗,這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思維差異導致的結果。擁有創業意愿和創業熱情的學生很多,但真正擁有創業思維的學生并不多。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之一應是引導學生的創業思維,不僅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創業,是否具備創業者素質,更要引導學生思考更多創業相關問題,包括怎樣得到創業的第一桶金、創業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困難、該如何應對各種困難、如何將自己的創業成果擴大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認真思考,這樣的思考過程也是創業思維培養的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創業思維,學生成為創業者時才能在遇到各種困難、挫折、機遇時從容應對。
三、“互聯網+”環境下新型創業教育的路徑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高校的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采用新的教學與管理的路徑,突破傳統思維的桎梏關系到創業教育的成敗。
(一)將創業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以往的創業教育過程中,以理論課程為主,而實踐的機會很少。大學生創業大賽是最常見的創業實踐途徑,但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創業實踐。“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推廣和應用為創業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機遇。例如,成立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高校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機會,為創業實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創業過程,培養創業思維,把課堂上所學知識運用于創業實踐,學生可在創業實踐中不斷發現自身在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以期具備創業所需各項素質和能力,成為真正的創業人才,降低創業失敗率。
(二)將學分控制與彈性學制相結合。為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國家鼓勵高校采用彈性學制。放寬學生的學業年限,有利于學生調整學業進程,制訂學習和實踐計劃,在掌握基本的創業知識后進行一定的創業實踐,在創業實踐中發現問題后繼續進行查漏補缺的學習,彌補自身不足。為此,高校要制定嚴格的彈性學制管理辦法,設立靈活的課程體系,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課程。但是,彈性學制也不能太隨意,要對學生創業的成果進行評估,按照評估等級累加學分,作為學生學業成績的一部分,既促使學生更多地投入創業實踐,又杜絕了學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只有將學分控制與彈性學制相結合,一方面用理論指導創業實踐,另一方面用實踐經驗為理論學習提供方向,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
(三)組建創業教育聯盟,形成合力。創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創業教育不是單方面即可完成的事業,它更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形成創業聯盟,綜合各方的力量,共同引領創業教育的轉型升級,為學生的創業學習和實踐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才能真正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創業人才。創業聯盟的建立可以獲取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凝聚各大院校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創業學習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使得學生的創業計劃與構想在企業真正得到實踐,讓學生的創意與創新在創業實踐中得到驗證,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以期創造社會價值,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提升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注重創業教育與市場主動對接。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創業人才,而創業必定要融入市場,只有這樣創業才會走向成功,因此,創業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主動與市場對接,培養貼合市場需求的創業人才。傳統觀念認為,實驗室或者創業大賽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這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或是一種創業設想,并沒有真正走近市場,了解真實的市場需求和創業環境。“互聯網+”環境下的創業教育,要求學校搭建從創業設想到創業成果之間的橋梁,讓學生選擇既能發揮特長又能貼合市場需求的創業項目,最終實現學生創業成果的產業化。
(五)優化創業教學,引入創業導師。創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另一方面要聘請各行各業,尤其是頗受學生青睞的“互聯網+”行業的成功創業者、企業家和投資人擔任大學生創業導師,讓創業導師向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激勵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樹立創業信心,敢于創業、勇于創業,同時讓學生學習創業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大幅降低學生的創業風險,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盧卓.構建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原則與路徑[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12)
[2]王洪艷.物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7)
[3]徐曉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4(5)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提升項目“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就業發展對策研究”(KY2016LX506);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提升項目“基于跨文化交際理論的英文門戶網站翻譯研究”(KY2016YB769)
【作者簡介】袁曉夏(1974— ),女,廣西平南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覃潘燕(1982— ),女,廣西宜州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