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彰顯了唯物史觀的深厚底蘊,也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初心。由于人是感性對象性存在,現實的人具有豐富多樣的感性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堅定信心,自覺排除一些模糊認識的干擾。
關鍵詞:唯物史觀;“以人民為中心”;供給側改革;執政為民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4-0101-04
作者簡介:王晶雄(1960-),男,浙江寧波人,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社會發展必須“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這一思想既彰顯了唯物史觀的深厚底蘊,也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初心。由于人是感性對象性存在,人具有豐富的感性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一)
社會發展以何為中心,是各種社會發展理論長期爭論的焦點,它直接關乎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奧古斯丁這樣的神學家看來,社會發展要以上帝為中心,這是因為上帝既創造了宇宙世界,也創造了人類社會,社會發展只有根據上帝的旨意,聽從上帝的安排,人類社會最終才能奔向“上帝之城”;在柏拉圖、黑格爾、鮑威爾這些精致的唯心主義思想家看來,社會發展要以理念、觀念和自我意識為中心,這是因為理念、觀念和自我意識是人類社會的本質,社會發展歸根結蒂是理念、觀念和自我意識的發展。與神學家和唯心主義哲學家不同,在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者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要以人為中心而不能以上帝為中心、以觀念為中心,這是因為宗教世界和觀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所以,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創造了人。
毫無疑問,與歷史上的神學思想家和唯心主義思想家相比,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顯然高出一籌。因此,在1844年前后他的思想受到了馬克思的青睞,以致于馬克思曾經指出:“費爾巴哈是唯一對黑格爾辯證法采取嚴肅的、批判的態度的人;只有他在這個領域內作出了真正的發現,總之,他真正克服了舊哲學?!盵2]96在1844年下半年出版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還如此評價費爾巴哈:“到底是誰揭露了‘體系的秘密呢?是費爾巴哈。是誰摧毀了概念的辯證法即僅僅為哲學家們所熟悉的諸神的戰爭呢?是費爾巴哈。是誰不是用‘人的意義而是用‘人本身來代替包括‘無限的自我意識在內的破爛貨呢?是費爾巴哈,而且僅僅是費爾巴哈。他所做的事情比這還要多。”[3]118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曾經認為費爾巴哈是“舊哲學的真正克服者”,這是因為他不僅“揭露”了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而且還“摧毀”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但是我們注意到,半年以后,在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馬克思在論述“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時,特意加了一個括弧——“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說明此時的馬克思已經認識到費爾巴哈哲學仍然屬于舊哲學的范疇,這是因為其人本主義哲學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離開具體社會關系的人,他的“人”仍然戴著抽象概念的神學光環。于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與費爾巴哈不同,唯物史觀必須“從現實的人”出發,社會發展必須以“現實的人”為中心。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4]11這意味著在唯物史觀的視野中,“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前提,“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4]16這意味著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雖然都主張社會發展要以人為中心,但是兩者具有質的差別,馬克思主張社會發展必須以“現實的人”為中心。為了進一步揚棄費爾巴哈“抽象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實的人”作了全面闡述,他們認為唯物史觀“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4]17質言之,馬克思心目中的“現實的人”,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勞動、具有感性需要的人,這種“現實的人”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由于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推動者,所以,社會發展要以“現實的人”為中心,首先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為中心,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歸宿。但是,在以商品為中心、以利潤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深受資本邏輯的統治,他們成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唯物史觀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為社會發展必須以人的解放、首先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由和解放為目標,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從資本的統治和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從而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主體。
在中國共產黨走過了95年光輝歷程的重要時刻,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展望未來的過程中再次向世人宣示,中國社會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宣示充分彰顯了唯物史觀的深厚底蘊,也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初心,這對于確保中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由于“現實的人”具有豐富的感性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密切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性需要,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唯物史觀認為,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等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應。“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盵2]105由于人不像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那樣是一種自足性存在,而是感性的對象性存在,因此,人不得不依賴于外在對象,人離不開自然界的水、陽光、空氣等,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對各種外在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應,人便產生豐富多樣的感性需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一段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4]23這里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即“現實的人”的最基本的感性需要。所以,在馬克思看來感性需要是“現實的人”的一個重要標識,“現實的人”與“抽象的人”的顯著差別之一就在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4]98因此,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具有豐富的感性需要,并且這種感性需要隨著社會關系的發展而變化,而這種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羊或狗那里是沒有的”。[4]67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當下必然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們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300多年的歷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古老的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生機,勤勞的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1]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在供給方面,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的產品堆積如山,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在需求方面,人民群眾在醫療、教育、環保等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1]唯有如此,一方面可以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更多的認同;另一方面可以走出經濟發展的困境,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在去產能方面,4500萬噸鋼鐵和25億噸煤炭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已經提前完成,同時,包括高新技術、健康產業以及環保產業等出現了快速增長,經濟結構已經出現了逐步優化的態勢,這為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供給學派的理論,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下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由于現實的人具有多種需要,而單個的人能力有限,無法生產多種商品滿足自身多種需要,于是有了社會分工和交換,所以馬克思認為,生產、分工、需要、交換緊緊聯系在一起:“要說明交換價值就要有交換。要說明交換就要有分工。要說明分工就必須有使分工成為必要的種種需要?!盵5]78在這里,人的“種種需要”成為社會再生產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哲學的貧困》中,針對蒲魯東這樣一位“德國人心目中的經濟學家”“法國人心目中的哲學家”忽略人的需要的錯誤,馬克思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忽略人的需要導致蒲魯東很難正確把握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捌阳敄|先生最困難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干脆忘記了需求,忘記了任何東西只有在對它有需求的條件下,才說得上多或少。他撇開需求不談,就是把交換價值和稀少、把使用價值和眾多混為一談?!盵5]82這里的“需求”實際上就是指人的需要在經濟生活中的具體表現。針對蒲魯東認為“毫無用處但極端稀少的東西價格就不可估量”,即所謂“物以稀為貴”,馬克思認為:“假定某種產品不僅極為稀少,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可是如果對它沒有需求,這個獨一無二的產品也是太多,也是多余的。相反地,假定某種產品有千百萬個,可是如果它還不能滿足需求,也就是說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非常大,那末這種產品仍然是稀少的?!盵5]82馬克思認為,任何商品的“多”和“少”、價格的“高”和“低”都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們都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一旦離開需求,這些概念都是抽象的。因此,馬克思認為在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供給和需求制約著生產和消費,而需求又制約著供給。“歸根到底,供給和需求才使生產和消費互相接觸,但是生產和消費是以個人交換為基礎的。供給的產品本來并沒有效用。它的效用是由消費者確定的?!盵5]85所以,馬克思認為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制約著生產,需求引領供給,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提示我們,生產、分工、需要、交換在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互相制約,不可分割。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需要”在這個有機整體中的重要地位將不斷提升,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是照搬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三)
當前,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澄清一些模糊認識。
第一,有人擔心,在調結構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甚至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中國經濟最終將崩潰。這種認識帶有極大的悲觀主義色彩,實際毫無根據。
唯物辯證法關于質量互變的規律告訴人們,數量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在一定程度影響事物的存在狀況,當量變超過一定的度——“臨界點”,則會引起事物的質變。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人的擔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們還要看到,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出現新常態的背景下,GDP仍然保持65%左右的增速,這在全世界范圍來看仍然是一個不低的發展速度。而在調結構的過程中,我們壓減的主要是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這些變化完全在“度”的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還告訴人們,事物構成要素在空間關系即排列次序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事物的性質和功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經指出:“我們還想為量轉變為質找一個證人,這就是拿破侖。拿破侖描寫過騎術不精但有紀律的法國騎兵和當時無疑地最善于單兵格斗但沒有紀律的騎兵——馬木留克兵之間的戰斗,他寫道:‘2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3個法國兵;100個法國兵與100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300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300個馬木留克兵,而1000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1500個馬木留克兵?!盵6]471這說明人數相同的軍隊,由于組成方式的不同,即結構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戰斗力。因此,騎術不精的法國騎兵要戰勝當時最精銳的馬木留克兵,除了需要一定數量的戰斗人員以外,還需要有嚴明的紀律和合理的結構,這是保證“1000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1500個馬木留克兵”的基本條件。這種“結構影響整體功能”的辯證思想實際上在我國古代已有萌芽,人們耳熟能詳的田忌賽馬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不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反,還能大大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第二,一些人對我們把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作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主要抓手提出質疑,認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既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兩者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由此出發,有人認為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什么新意,完全是照抄照搬西方社會的經驗。
關于資本主義社會能否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現實需要的問題,弗洛姆曾經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認為,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是一個為人的需要服務的社會。但是,很多人會問:難道現代資本主義不正是那樣的嗎?”[7]72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區別在于“社會主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認識和實現人的真正的需要,而只有當生產為人服務,資本家不再創造和利用人的虛假需要的需要時,才能達到這一目的”。[7]73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能夠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則是滿足少數人資本增值需要的社會。為了資本的增值,資本擁有者想方設法、絞盡腦汁擴大再生產,而勞動者僅僅成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社會。與此相反,社會主義社會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是目的”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才能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這兩種社會形態具有質的差別,不能混淆。
第三,還有人擔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會不會使我國全面進入消費至上的拜物教社會。
應該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消費主義業已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生產完全迎合人的需要,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人成為單向度的人,這方面的教訓確實需要我們汲取。但是,人的需要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可以分為“奢侈的需要”和“必要的需要”。根據弗洛姆和馬爾庫塞的研究,“奢侈的需要”可以理解為虛假的需要,“必要的需要”即“真實的需要”。
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虛假的需要?弗洛姆認為:“人的真正的需要是指那些對于實現人的本質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盵7]72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作了更為形象的描述,他認為在外界廣告引誘下而產生的需要是虛假的需要,這些需要與實現人的生命本質毫無關系,反之即為真實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弗洛姆和馬爾庫塞的思考值得我們借鑒,這就是人的真正的需要與實現人的生命本質密切相關。唯物史觀認為,人的生命本質是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下的自由有意識的活動,是人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凡是對于實現人的生命本質密不可分的需要都是人的真正需要;反之,則是虛假的需要。為了實現人的生命本質,人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從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這些需要都是人的真正需要。反之,那些與本能欲望相連接的過度需要是一種虛假需要,這些需要與實現人的生命本質毫無關系。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滿足人們的真實需要、合理需要,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老路,一味迎合有些人的虛假需要,這樣才能有助于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本質,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1]人民立場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的集中表現,也是我們黨帶領億萬人民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推進供給側改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復旦大學哲學系.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