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東
摘要: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的內涵以及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意義兩方面,來分析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對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培養職業認同感、造就非專業素養;獲得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為了能夠適應時代變化,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有效地促使高職教育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實訓實踐、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發生變革。
關鍵詞:實訓基地 就業競爭力 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181-01
就業競爭力就是指人們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以個人能力為核心的,經過專業培訓而獲得的一種具有就業持續優勢的個人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加強對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已經不僅僅只是學校實踐教學的需求,更應該是高職院校學生以后增加就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一、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及組成
就業競爭力的構成基本要素包括專業和非專業素養兩方面,顧名思義,前者就是指個體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而后者則是指除了專業技能之外,為了能夠使得自身在未來就業當中更加具有優勢的一些基本素養,比如說個人品格、身心素養、人文素養、創新意識、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因此,就業競爭力應該至少包含兩層含義:職業技能的獲取和保有能力以及相對于崗位競爭對象的職業優勢。其中,職業技能的獲取和保有能力是基礎,只有不斷優化知識層面,才能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熟練度,從而養成良好的品格,自然就會產生屬于自己的“內涵”,增加在崗位競爭中的優勢。
一、實訓基地的建設對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意義
1.現代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理念
高職院校在辦學之初的理念就是為了給社會輸送專業技能型人才,這也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所在。而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隨著職業崗位的層出不窮,其內涵不斷轉變,社會對崗位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非專業素養。傳統的守業觀、終身職業觀向著終身就業機會觀和創業觀不斷轉變,個人能力在就業競爭力當中具備顯著的優勢,而勞動者只有不斷完善自身的能力和內涵,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節奏,從而減少職業風險,降低職業轉換的成本,實現個人及職業的持續發展。
2.高職院校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社會的優勝劣汰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現象,是順應自然法則的必然結果。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高職院校作為一個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當其所輸送的人才不再被這個社會所接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其存在價值將不能得到體現。為了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對崗位需求的多樣性,就必須增加高職院校學生在未來就業當中的競爭力。只有學生被社會所接納,高職院校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
3.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選聘和評價
市場調查結果顯示,78%的企業越來越注重非專業素養,而在即將面臨畢業或就業的學生來說,對于非專業素養的重視度也達到了62%。用人單位認為: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非專業素養是選聘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基礎,更應該具備非專業素養。甚至在一些崗位上,有的人認為非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比專業素養更加重要。勞動者跨行業就業導致對于專業與就業是否對口已經不再制約學生的就業觀。而實踐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市場是人才素質的風向標,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而言,只有提供更加堅實的就業支撐力,才能適應現在這個社會對人才的評價和選聘需求。
三、實訓基地的建設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
1.是學生了解企業文化、造就非專業素養的根本途徑
實訓室能夠模擬真實的實訓環境,使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內容與行業規范,培養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適應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面對工作伙伴、工作對象以及工作壓力,在工作與行動中感知與獲取企業文化,學會人際交往,增強溝通能力,造就比較完善的非專業素養。
2.學生解決問題的平臺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加強對高職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技能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正式上崗就業之前熟練運用崗位技能以及綜合職業能力,尤其是能使學生獲得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獲取專業和綜合技能的必要條件
隨著社會崗位需要的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專業素養、非專業素養以及企業文化氛圍和職業環境中養成的職業道德。在真實的環境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快速掌握這幾種能力。因此,高職實訓基地建設要與先進的教學組織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獲取專業單項與綜合實訓的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慶云.廣東省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新機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2):209-210.
[2]唐曉輝.高職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包裝技術創業實訓基地”為例[J].藝術科技,2016(12):32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