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要】馬克思生態思想認為人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變革生產方式才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生態環境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承受了巨大壓力,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情況,應該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指引,科學合理地構建起我國生態環境發展體系,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關鍵詞】生態思想 生態環境 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族未來發展,事關國計民生。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隨之而來。土地荒漠化、沙塵暴、霧霾無一不在警醒我們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的突出位置。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國夢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汲取和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思想,推進我國生態化建設。
我國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的新常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正式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歷史機遇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呈現新特點。
一是國家更加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國家對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思路,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全面統籌解決當前我國存在的生態環境發展問題,推動新常態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
二是我國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發展道路。實踐證明西方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發展道路,給生態環境和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我國要走生態發展和平崛起之路,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全面推動我國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三是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生產力,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要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大力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綠色經濟比重。
四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戰略。國家生態環境政策制定,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構建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戰略,都要圍繞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為出發點,通過不斷增強政策投入、資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全力打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
五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立足國情,審時度勢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按照國家的總體方略,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馬克思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生態思想植根于世界優秀文化沃土,站在哲學高度對人與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積極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推動生態環境與人類共同生存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需要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環境理論和實踐教訓,馬克思生態思想意蘊深刻內涵豐富,能夠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理論借鑒和當代啟示。
人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在馬克思生態思想理論體系中,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和權益保障?!耙匀藶楸尽眱r值理念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理論的核心,通過對自然中心主義生態觀和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批判吸收,建立起科學的馬克思生態觀。馬克思生態觀認為人是生態環境的主體,生態環境是客體,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這里對主體人的界定應該是實踐活動中客觀存在的人,人是研究生態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關鍵和前提,離開實際存在的生命個體談生態問題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價值理念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變革生產方式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途徑。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國家制定的重要戰略方針,是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吸收和總結西方國家在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治理層面的經驗和教訓,馬克思生態思想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用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來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要實現共產主義目標,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通過變革生產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共生共存。
馬克思生態思想對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們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強化責任意識與緊迫感,吸收借鑒馬克思生態思想,通過制度和法治建設對生態環境治理一以貫之。
明確治理主體,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全民化。人作為實踐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社會建設、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是人在發揮主動作用,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也都圍繞“人”這一主體展開。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生態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境治理思路,將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生態環境治理的出發點和根本標準,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為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廣泛宣傳,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相結合方式,在內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創新,在宣傳方式和宣傳途徑上要貼近百姓。通過廣泛宣傳,讓社會上更多成員樹立起生態意識,讓社會更多成員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來,履行監督責任,敢于與一切環境污染的行為作斗爭。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宏觀指導,要協調各個生態環境治理主管部門,成立相關聯席工作會議,從國家部委層面推動相關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和措施落實,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創新治理手段,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化。馬克思生態思想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對人與科技的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人在科學技術中處于主導地位,要充分發揮人在科學技術使用中決定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此,一方面要充分培養科技人才,通過科技人才的培養推動科技的不斷發展創新,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技運用能力和人文綜合素質,在生產生活中自覺運用科學技術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要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不斷投入科技力量,重點發展清潔能源、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創新生產方式,大力推動科學技術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完善治理保障,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化。馬克思生態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要高度統一,要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要通過制度建設來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實施。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關鍵環節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實施。因此,在政府層面要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作為考核評價內容納入到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考核體系之中,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考核項目,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在政府考核中的比重。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意識,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市場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稅收手段等多種手段來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效落實。在社會層面要通過制度方式對社會成員生態環境行為加以規定,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要按照制度加以追究。同時要切實建立健全公眾生態權益保障制度,切實維護和保障公眾對生態環境治理的監督權和知情權。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參考文獻】
①張艷、何愛平:《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及其路徑選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