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要】北洋時期,民族工業開始勃興,雖經歷了“一戰”期間的短暫繁榮,卻仍面臨外資企業的殘酷競爭。外資企業在政治、稅收、管理等方面存在優勢,企業利潤率普遍高于民族企業,然而民族企業與外企的員工薪酬卻并無顯著差異,這也客觀上導致其勞資糾紛頻發。
【關鍵詞】北洋政府時期 外企 勞資糾紛 薪酬差異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識碼】A
北洋政府時期,中外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環境不同,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等也不盡相同,其利潤率也因所屬行業、地域范圍而出現不同。從理論上來說,兩種企業薪酬水平應該存在顯著差異,然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其中緣由值得探究。
北洋政府時期外資企業發展雖受“一戰”影響,但外資企業數量依然有增無減
北洋政府時期是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僅在向西方學習上實現了由器物和制度的簡單層面到思想文化層面上的深層飛躍,且在生產方式層面上開始步入由傳統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轉型的初期快速發展階段。為此,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私人資本的投資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民族資本投資環境相對優良,華商企業獲得了極大發展。從農商部注冊的順序號碼來看,自1912年民國成立到1927年11月為止,全國批準設立的工業企業共有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從注冊情況來看,民族企業經營領域涉及紡織、礦業、機械、化工、電業、火柴、航運、醫藥,以及農、林、牧、漁等行業。總體來看,此間民族企業發展主要集中于輕工業領域,其中以紡織業和面粉業最具代表性。“一戰”爆發后,西方國家忙于戰爭而相應減少了對華面紗出口量,從而為民族紡織業發展提供了市場契機。
此間,外資企業雖因西歐諸國陷于一戰而無暇東顧,開辦勢頭相對下降,然日美企業開辦數量卻相應增加。1895年后,直到20世紀初的最初幾年,外資企業數量并未因《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設廠的規定而迅速增加。近代外資企業數量的迅速增加主要開始于辛亥革命前的幾年,且即便受“一戰”影響,北洋政府統治期間,西方國家在華開辦企業的勢頭有所下降,但因日本等國投資,外資企業數量依然有增無減。
北洋政府時期,以紡織企業為主的日資企業數量顯著增加。以上海為例,自1918年上海稅則委員會修改面紗進口稅率后,日資紗廠數量急劇增加。截止1927年,上海共有中外紗廠119家,其中日資42家,占比超過35%,英資4家,僅占3.4%。其他行業中,諸如瑞士火柴、英美煙草和美孚煤油等都是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資企業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生產企業。
北洋政府時期外企利潤率明顯高于民族企業,但薪酬水平并無明顯差距
北洋政府時期,外企因規模較大,管理先進,且能面向國際市場優化其生產要素,故一直對民族企業構成競爭壓力。加之,外企在華擁有政治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條件,故其利潤率整體來說要高于同行業中的民族企業。然而除高層管理人員外,普通員工薪酬卻并無明顯差距,乃至略低于民族企業。
一方面,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年均利潤率顯著高于民族企業。員工薪酬高低雖然要符合市場價值規律,但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特定發展條件下,其主要由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物流成本等因素決定的利潤率確定,即企業利潤率越高,其薪酬一般相對較高。據南開大學關永強博士對晚清民國以來保晉煤礦、新中工程公司、寰球鐵工廠、招商局和上海機器廠等數十家民族企業的年均利潤率作出的統計估算顯示,北洋政府時期,民族工礦業的年均利潤率基本維持在5%-25%之間,少數民族企業的利潤率高達40%,亦有部分民族企業虧損或艱難維持。整體來看,其平均利潤率在18%左右。北洋政府時期發展最快、投資興辦最多的紡織業,其平均利潤率為16%。
相比之下,北洋政府時期的外資企業,規模巨大,且享有政治及稅收特權,總體經營狀況要好于民族企業。據南開大學關永強博士對近代52家外資企業的調查統計顯示,北洋政府時期,外資企業的年均利潤率在23%左右,顯著優于民族企業。
另一方面,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員工的薪酬水平卻并無明顯差距。員工薪酬的高低雖與企業經營狀況和利潤率直接相關,但也受勞動力供求情況的影響。在北洋政府時期,因農村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且與中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經濟結構相比,新式企業數量有限且力量弱小,所需員工數量畢竟有限。據統計,自晚清到20世紀30年代,民族企業員工工資上漲不到1倍,年均增幅不到1%,若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民族企業員工工資幾乎沒有上漲。據1927年編制的“全國精工每月工錢表”顯示,北洋政府時期,一個熟練技術工人的月工資不過十幾元、二十幾元,約相當于一個大學教授的十幾分之一。
同期,外資企業的利潤率雖然相對較高,但其員工薪酬水平幾乎與民族企業員工無異。如北洋政府時期,上海日資企業和英資企業的員工工資也僅為十幾元、二十幾元,甚至略低于民族企業,以致上海外資企業的勞資糾紛頻發。據統計,1912年到1927年,上海75%以上的勞資糾紛發生于外資企業。
北洋政府時期華企與外企薪酬差異的原因及借鑒
北洋政府時期,外資企業因擁有政治、稅收、經營管理等優勢而擁有高于民族企業的收益率。然而,除外企高層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外,其一般員工的薪酬水平與民族企業并無明顯差距,甚至其勞資糾紛要顯著高于民族企業。其原因值得深究,其借鑒價值也彌足珍貴。
第一,企業員工薪酬水平應符合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根據價值規律,任何商品都有價值,在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下,其市場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顯然,企業員工的勞動力屬于商品,其市場價格由其價值決定并受供求關系影響而上下波動,其市場價格主要以薪酬的形式表現出來。北洋政府時期,無論民族企業還是在華外企,其員工薪酬水平必然要受到市場價值規律的影響。具體來說,北洋政府時期,國內工業品消費市場已初步形成,為各類新式企業提供相對寬裕的市場空間。勞動力市場上因農村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正處于加速解體的初期,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需向城市轉移,而此時新式企業數量畢竟有限,導致企業用工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其薪酬即市場價格必然不會太高。薪酬低也正是在華外企和民族企業看重的投資條件之一。
第二,民族企業與外企的市場競爭要求雙方盡量壓低員工薪酬。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一直存在。此時,中國的工業品消費市場雖已形成,但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市場規模畢竟有限,且主要集中于紡織、面粉、煙草等輕工業領域。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下,其所容納的企業數量和產能也畢竟有限。為此,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必須在一定的市場空間中進行競爭,以盡量壓低生產成本,獲得市場空間。因此,雖然外企擁有政治和稅收等優勢,但為獲得絕對的市場競爭優勢,仍需以壓低員工薪酬的方式獲得市場價格優勢。更何況,在勞動力供給遠大于需求的情形下,任何企業都無需考慮以增加薪酬的方式招攬員工。
第三,合理的薪酬機制應基于正常的國家環境。顯然,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利潤率相對高于民族企業,而員工薪酬并無明顯差距的現象并不正常。究其原因,北洋政府時期特殊的政治環境和國內局勢,使得在華外企享有政治及稅收特權,無法將其企業員工收益納入主權國家相應制度的保障之下。如北洋政府時期,大量外資企業中的勞資糾紛大多以工人罷工的形式解決,而政府層面卻鮮有作為。北洋政府時期兩類企業收益率差別明顯而員工薪酬差異不大說明,在任何情形下,要保障企業員工的薪酬收益處于合理水平,都必須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和強有力的政府作保障,將企業薪酬機制納入國家制度軌道。
(作者單位:南昌師范學院社科部)
【參考文獻】
①賀水金:《論近代上海外資企業的路徑選擇》,《史林》,2009年第3期。
②關永強:《近代中國的收入分配:一個定量的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③楊英法、劉吉霄:《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新進展綜述》,《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第5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