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惠
摘要: 土地本身是自然的產物,當土地被投入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之后,就成為任何物質生產部門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因此土地是否有效利用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今的土地資源利用問題頻頻出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應當在生活、社會和生態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滿足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需要。引入土地倫理的思想主要是為了突出評價過程中通過新的倫理指標強調人與土地的平等關系、用發展的眼光結合土地倫理推動可持續以及土地生態效益的重要性。同時,對評價人員也提出了在評價過程中要改變以往評價中對尊重土地的忽視,注重遵循倫理道德的新要求。
Abstract: Land is a necessary component for material production. Its effective utilization will impact significantly on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Nowadays, issues have emerged quite frequently in land use. The evaluation on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should set up new requirement for daily life, society and ecology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our country. The introduction of an ethical perspective is to emphasize on the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and promote sustainabilit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benefits in land with a developing and ethical outlook. Meanwhile, evaluators are expected to fulfill the new ethical and moral requirements during evaluation instead of the previous practice of overlooking the necessary respect for land.
關鍵詞: 土地倫理;土地評價;評價指標;評價人員
Key words: land ethic;land evaluation;evaluation index;appraising personnel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213-02
0 引言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能夠保證人們生產生活的生產資料。不過,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的加快卻為土地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這對如今的土地評價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可以說,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作為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一個分支,既能權衡土地資源是否達到合理利用的評判標準,又是國土整治、區域規劃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依據。[1]本文通過總結前人對土地利用的評價,將對待土地的倫理行為納入到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嘗試從一個新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方式做出評價,從而合理、高效地指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 土地資源評價的現狀
雖然近三十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得到飛速發展,但土地退化與土地面積減少已經成為最尖銳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土地資源并沒有受到較高的重視,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要改善我國土地資源的使用現狀只能通過全方位的評價,結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土地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與認識,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土地評價的重要目標。
目前,土地評價的內容已經從一開始僅對土地的自然生態評價逐步走向將土地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都納入評價體系當中的綜合性評價。但國內現行的土地資源評價指標中對反映土地資源倫理利用的指標考慮較少,不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在土地資源評價過程中與土地的平等地位,也無法體現出人地關系的健康和諧發展。因此,土地資源評價不僅要重視現狀分析,更要注重生態經濟社會過程的研究,通過土地倫理思想指導更全面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研究。[2]
隨著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研究的深入開展,不同的評價方法也逐漸被引入與融合,新的研究方法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到土地資源評價中,不僅加強了土地評價的定量化、先進性和動態預測性,又表現出了土地資源質量的空間變化。[3]但是眾多研究方法中都沒有將土地倫理學原理引入到評價過程當中,我認為當下的土地評價應該正視當前中國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問題,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資源評價體系,突出人們對土地的道德責任對生態經濟社會過程的影響。
2 土地倫理利用的內涵
土地倫理研究的是人與土地的道德關系,包含主要內容如下:第一,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普通的一員,并非人類傳統意義上自我認為的領導者與征服者。[4]人類這種對土地造成巨大破壞的行為,就等于在毀滅自己。第二,人類不能肆意揮霍土地不可再生和復制的有限資源,務必遵照自然發展和土地發展的規律。第三,人類和土地資源間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對立統一,雖然人類擁有開發和使用土地資源的權利,但也應該承擔起保護土地資源的義務。第四,人類應該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建設要求,還要給后代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第五,人類必須盡快改變那些認為改造土地是戰勝大自然的錯誤觀念,努力構建起有利于土地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土地系統環境的新型土地道德。
土地倫理利用的提出,是把人類社會中的倫理觀推廣到整個土地生態系統中去,維持土地的生態平衡,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要遵從的原則有:第一,協同原則。土地倫理要求人類不僅要看重自身的存在,還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土地的自然價值,只有給予土地一定的道德關懷,才能實現人與土地的共同發展。第二,公平原則。我們在利用土地時,要將當代人的利益與子孫后代的利益同時納入考慮,確保土地的公平使用。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或非生物也享有未遭破壞的生存條件和能夠持續發展的權利,它們都應該被尊重和善待。第三,生態原則。土地倫理利用就是要保持生態平衡,維護土地系統,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存環境。土地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僅僅著眼于當前的經濟利益,而是要與長遠的生態系統平衡利益結合起來,遵循生態規律,使土地利用促進人類與土地系統之間的生態發展。當人類進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時,要大力推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實現循環經濟建設,努力達到生態系統平衡的要求。第四,效益原則。在設立土地利用政策中的經濟目標時,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需要加入倫理道德的約束,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人們要尊重生態環境,通過改變粗放的土地經營方式,更高效地利用土地,同時獲得高經濟產出和高生態產出,來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生態齊頭并進的發展訴求。
3 土地資源倫理評價的指標體系
土地倫理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對指導土地評價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目前人們對土地倫理評價的認識還比較陌生,加之人們長期以來的思維習慣中,一直把土地視為征服的對象,所以把土地的倫理行為和標準納入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指標體系顯得十分重要。
3.1 宣傳思想教育指標
土地倫理就是要人們將土地和人類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旨在要將社會中適用于人類的道德規范利用到土地資源利用上。在土地資源的各類評價過程中,只有讓人們意識到土地倫理對土地資源評價的影響力,其它的方法措施才有可實施的基礎。我們要大力提倡用土地倫理的價值觀來取代只崇尚經濟效益的價值觀。使廣大民眾改變傳統土地評價包含的內容,樹立明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確立土地與人協調發展的新倫理觀。
3.2 善待土地行為指標
通過土地能夠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土地資源不受破壞,不能造成負面的環境效應。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先后經歷了原始粗放利用、農業利用到工業化利用和城市化的集約利用,這種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過程可以視為人類對土地生態系統的破壞的過程。土地倫理中的善待土地,它的核心觀點就是將土地當作人類賴以生存的伙伴,把人類與土地結合成一個互相依存和共同發展的整體。從土地倫理應用角度提出新要求,開展土地倫理評價,最終為完善我國土地評價的理論體系提供借鑒。
3.3 遵循土地倫理利用原則指標
土地資源評價的應用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評價的內容也逐漸精細化和實用化,開始脫離了評價區域的束縛。[5]同時評價的實際應用也促進了交叉學科間的系統化和相互滲透。大多數研究理論和實踐經驗證明,土地活動是導致全球性爆發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要真正解決土地利用問題,就必須在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的支持下,通過完善土地評價指標的構建,來解決土地評價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而土地倫理評價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指明了基本準則,合理的土地評價指標必須輔之以倫理道德手段支撐,只有符合土地倫理原則的評價才能更加全面的評價土地資源有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3.4 從發展的角度評價土地指標
從國內現行的大多數土地資源評價中可以看出,把衡量發展水平作為選取指標的依據是評價的主要方法,對體現土地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土地發展潛力的指標則考慮較少。結合國情來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開展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評價應以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為評價目標與要求。
4 土地資源倫理評價對評價人員的要求
將土地倫理利用的行為和思想納入土地資源合理評價的建設當中,可以使評價人員意識到評價行為的好壞,不僅在于評價行為產生的實際效果,還對其是否承擔了相應的責任義務提出要求。土地資源倫理評價的實施能在某種程度上突破傳統土地評價的固定思維,同時也一定能夠有效地約束土地評價實施部門和評價人員的行為,在土地評價過程中自覺地遵循這些倫理道德。
4.1 執行人員思想的轉變
土地評價通常都是由長時間從事土地工作和農業科學的人員通過實地調查后結合經驗分析進行的,[6]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不易進行定量研究。這就對執行評價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必須要增強執行人員的倫理責任意識,還要充分了解土地的寶貴價值和屬性來重鑄其價值觀念,做到尊重土地的生態功能,保護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土地生態系統,自覺把土地倫理因素納入評價體系。
4.2 改變政策考核制度
對土地倫理評價的考核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考核的思維定式,要在倫理層面上有效的約束土地評價部門和執行人員的思想與行為,把土地視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伙伴,認同人類與土地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發展共同體。[7]在土地評價部門,要改變土地評價績效標準,把土地倫理評價因素加入考核標準,探索建立對土地評價執行人員的科學考評制度,健全土地資源倫理評價的監督機制。
5 結語
發現和探索適合我國當前階段,并符合中國特色的土地資源評價方法,是我國土地資源合理評價的首要任務。雖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土地資源評價的評價指標體系已經日益豐富,但是土地倫理思想的體現依舊不足,可能會影響對整個土地系統評價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本文雖然對指標體系構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各項指標設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錢海濱,薛永森,田彥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01,15(02):14-19.
[2]陳百明,張鳳榮.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理論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03):197-203.
[3]徐中春,謝永生,王恒俊.中國土地資源評價研究新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03):379-383.
[4]關建勛.從土地倫理的角度看我國耕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思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5):20-22.
[5]陳香蘭.土地資源評價綜述[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3):69-70.
[6]吳文斌.基于遙感和GIS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
[7]許恒周,郭玉燕.土地行政倫理:內涵、體系構建與實現途徑[J].青海社會科學,2010(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