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超

字母G像一個支撐的平臺,托舉著S和P組成的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簡單的三個字母構成了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如東中專”)“G:S-P”財商教育標識。學校財商教育項目負責人張存江向記者解釋道:“G:S-P意為在游戲中體驗,從模擬走向實戰。即以游戲(Game)為主要教學方法,通過模擬(Simulation)不斷體驗,探求解決實踐(Practice)問題的方式方法。標識中G作為一個平臺,意味著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創業的平臺,S和P組成的花蕾寓意學校并不強求學生在校期間能成功創業,而是希望通過財商教育,在學生心中種下創新創業的種子,培養學生具備創業的基本技能,為將來成功創業奠定基礎。”
2012年以來,如東中專著眼學生終身發展,依托財經專業建設的成果,構建了“G:S-P”財商教育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財經知識、財經意識和理財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實現財務自由的愿景,鼓勵學生創新創業,開辟了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的獨特路徑。據悉,財商教育案例獲評南通市中職學校唯一的教育創新優秀案例,并于2016年12月向全市所有職業院校推介;研究成果獲得省職教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擬向全省推廣。
財商教育:展示實現財務自由的愿景
走進學校的財商教育課堂,記者看到一組組學生專注地做著“現金流游戲”。學生們隨機扮演著“醫生”“經理”等不同的職業,職業不同,收入、支出和可支配的現金流不同。每一輪游戲中,學生們都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在教師指導下,他們反復演練游戲,模擬從就業到創業的人生歷程,嘗試投資創業,探求實現財務自由的規律。
學生于春燕,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是典型的“留守兒童”,中考后進入如東中專學習。她原本沒有宏大的人生目標,但是在學習了“現金流游戲”以后,她對這種新奇好玩的教學方法產生了極大興趣。隨后,她又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沙盤模擬經營社團,學習ERP沙盤模擬游戲,2016年,在連續兩次的省級技能比賽中,她們隊兩次奪冠。談到沙盤,原本有些靦腆的她興奮地說:“我現在終于明白了,手頭有很多‘現金并不算成功,要能把所有的‘現金都花在投資上才可能有利潤,權益才會上升,這是我在原來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技能,以后我有了錢也得想辦法讓錢生錢。”
財商教育課最早是針對學校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張存江說:“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校所教授的知識與現代企業的需求已經脫節。企業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只會點鈔、出納、記賬的人,而是需要會理財,能夠讓錢增值的財經專業人才。由此,我想到學校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財經意識和理財能力,開發學生的財商。”于是,學校從會計專業開始,形成了以財商教育為核心的專業建設思路,構建了“四三二財商教育體系”,將會計專業職校生的財商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動態、發展的教育過程,在會計專業建設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四大要素中融入財商教育元素,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資源,開展專業內和專業外兩方面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理論構建和實踐概括,構建會計專業職校生的財商教育體系,幫助會計專業職校生樹立科學的理財觀,掌握必備的理財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秉承學生是課堂主人的教學理念。每堂課中,學生們或者在游戲模擬中體驗、交流,或者在游戲后反思、感悟,必然要解決一些實戰問題。教師則退到幕后,扮演導演、導師和主持人的角色。學生主體、教師主導,“G:S-P”財商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貼近實戰的沙場,有效地改善了課堂生態,提高了課堂效率。
經過幾年的實踐,“G:S-P”財商教育模式已經突破了會計專業的邊界,延伸到其他專業。學校整合目前所開設的會計、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專業課程,形成了以“財商教育”為統領的財經商貿專業群建設思路,通過財商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運用專業技能,參與對接現代行業、企業需求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從激發學習動機開始,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對于非財經類學生,學校還開設了《財商與創新創業》公共選修課程,借助于財經專業財商教育的相關教學資源,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財商教育活動,提高全體學生的財商素質,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實踐課堂教學內容,學校重組了實訓室的功能,將能由通用機房承攬的實訓功能分離出去,形成了“G:S-P”財商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財商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組織學生通過游戲實訓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課程的學習,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在游戲中體驗創業的歷程,為創業實踐提供經驗積累。整個實訓基地以財商教育為核心,將財會、電子商務、物流等專業實訓功能整合起來,建成基于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創客教育實訓基地,向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
財商教育:點燃創新創業的火花
“G:S-P”財商教育讓學生們規劃了實現財務自由的愿景,同時也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不斷創新,不斷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學校定期舉辦科技創新活動系列講座,建立了由22位老師組成的科技輔導員隊伍,指導學生科技創新,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發明創造的靈感,努力將創意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新產品。
如東沿海盛產泥螺,肉質鮮美,但殼中如果脫沙不凈,就會吃得滿嘴是沙。2012級機電高職班的孫鵬程琢磨是不是可以模擬泥螺在海水中自然吐沙的環境,發明一個泥螺去沙設備。經過兩個月的反復構思實驗,一臺泥螺去沙設備終于誕生,此發明先后獲得國際發明協會和國家科技部主辦的國際發明展“寶鋼獎”和“如東縣發明創造縣長獎”。近年來,學校約有一半學生參加過創新發明,每年涌現出約50名小“發明家”。累計有20多件作品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其中10件已獲得或正在申請國家專利。在學校的創新作品陳列室里,數十件新奇實用的發明,全部出自學生之手。除了用于日常生活,這些作品有的也被用于專業生產并已產生了經濟效益,一種名為“吊鉤墊鐵”的發明被用于紡織機械上,一次就為企業節省數萬元。在2016年省職教學會組織的全省職教創新大賽中,學校兩件作品獲得中職組一等獎,一件作品獲高職組一等獎,另有六件作品獲二、三等獎,名列南通市首位、全省中職類學校前三名。在2016年第27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該校有兩件作品獲一等獎,三件作品獲二等獎,學校獲“江蘇省十佳科技創新學校”稱號,校長獲省“十佳科技創新校長”稱號。
如果說游戲課程模擬追求財務自由的種種酸甜苦辣,讓學生在不斷試錯中領悟財商教育的真諦,那么基于財商教育的創業實踐則以真實、可觸碰的案例闡釋了財商教育的實踐智慧。通過系統的財商教育之后,學生建立了實現財務自由的愿景,產生了創新創業強烈愿望,使他們走向了創業實踐的舞臺。
冒秋香是學校2013級電子商務班的學生,在玩“現金流”游戲之后,她嘗試在課余時間做“微商”,通過微信平臺銷售一款“環保香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積聚了大量人氣,每月有6000~7000元的額外收入。
為了鼓勵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學校建立了“創客如東”電商創客平臺,這是一個商科類創客教育綜合實踐平臺。由學校組織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會計、物流等專業的學生,借助于淘寶、天貓、1688和阿里巴巴國際店等電子商務平臺,為相關企業和農業生產項目提供基于網絡的營銷解決方案,應用大數據處理軟件,解決營銷過程中的電子商務、物流、會計、外貿等實際問題,并將相關數據收集整理成教學資源,應用于實踐教學。一方面幫助企業和農戶成長為如東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學生在真實的業務環境中,得到實習指導老師和社會創客的指點,既將專業技能應用于實踐,又學會了創業基本流程,為將來走上創業道路積累了經驗。這個平臺的建設,為學校的財商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訓平臺。
吳海峰,在校期間就是財商教育的忠實學員,曾帶隊參加沙盤模擬經營大賽獲市一等獎。實習期間,他放棄了在上市公司的工作機會,選擇了一家新辦企業,以創業體驗者的心態參與公司所有經營活動。當他所在公司由于電商專業人員匱乏,導致業務停滯時,學校的“創客如東”電商平臺為他提供了施展空間,他帶領一個由學弟學妹組成的電商創業小組,為本企業提供電商外包服務,企業由此走向了發展的快車道。“創客如東”電商平臺成為很多學生邁向財務自由的第一級階梯。
如東中專踐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通過財商教育提高職校生的財經素養,努力培養職校生的核心能力,幫助學生真正成為財富的主人,實現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