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海
【摘 要】礦產資源,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重要的資源。目前,由于采石場對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嚴重破壞了礦山的植被和土壤,從而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巖石斜坡,這樣的環境條件不利于植物生長。為保證我國對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的正常進行,論文將對采石礦山遺棄地生態復綠技術及效果進行深入研究。
【Abstract】 Mineral resource is o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ach country. At present, due to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rock and soil of the mine are destroyed seriously, and a large number of exposed rock slopes are formed,suc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detrimental to plant growth. In order to ensure the normal work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bandoned mines of China, this paper makes deeply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nd effe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mines.
【關鍵詞】廢棄礦山;水土流失;生態復綠技術;改善環境
【Keywords】 abandoned mine; soil and water los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S7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160-02
1 引言
礦產資源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為改善因采石礦山對周圍環境所造成的種種危害情況,應從根本上整治廢棄礦山,利用生態復綠技術盡快恢復礦山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得到共同發展。本文通過對采石礦山遺棄地的生態現狀加以分析,為礦山復綠工程提供理論依據和工程措施。
2 采石礦區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
2.1 破壞農業生產活動
在采石礦區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中,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破壞居民的農業生產活動。尤其是造成下游農田的水沖沙壓和土壤沙化。使田地難以進行耕種,導致生產出的糧食質量低下,給當地的農業造成一定的損失。眾多采石礦區當中,由于長期對巖石進行爆破開采,在此過程當中產生的粉塵較多,在雨水沖刷下,粉塵流到土壤當中,使土壤固化,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在爆破的過程中對周邊的植物造成嚴重破壞,使水分大量流失,疏松的土壤在水流的影響下容易造成下游地區農田形成水沖沙壓,使種植的農作物產量較低,為附近的農民經濟收入造成不良影響[1]。
2.2 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
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是由于大部分礦區在進行開采活動時,無視開采規劃方案,隨意擴大開采面積,使周圍大量森林植被受到坡壞,造成了周圍地表廣泛裸露,而且將廢棄土礦隨處堆放,致使礦山表面土體變得疏松。這種情況下,如果礦區處在雨量集中的季節之中,礦區山體缺少樹木對雨水起緩沖作用,會致使大量雨水不斷直接沖刷地面,因此,極易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塌方等地質方面的災害。
3 礦區遺棄地的生態復綠技術
3.1 礦體外堆倒坡面的復綠技術
在礦區進行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棄礦石碴,而這些廢石土碴被礦區工作人員隨意堆放至礦體外推倒坡面,當臺風暴雨來臨時,松軟的堆土體受到強大的雨水沖刷,會出現崩塌和滑坡的情況,對礦區周圍住戶造成嚴重安全隱患。因此,在礦區開采活動進行前,首先應對坡面進行合理整治。比如,在礦區周圍開挖排水溝,在降雨量過大的情況下能夠將上游積水順利排放到礦區外圍。另外,還可以在堆積廢石土碴的坡腳壘砌攔碴墻,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防止山體滑坡的情況出現,以確保礦區及其周邊的生產安全[2]。
3.2 對滑坡及崩塌的坡面進行綠化
針對滑坡及崩塌的坡面的綠化,相對于推倒坡面的復綠技術,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坡面的傾斜度較為陡峭,坡面的土層分布不均衡,有厚有薄,同時,大多數的滑坡及崩塌的坡面具有切溝,嚴重阻礙了整片土地的挖掘與種植。因此,只能依靠播撒的形式進行綠化。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選用類似馬尾松等經過脫蠟處理的種子進行種植,也可以加入類蘆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合,混入營養土中攪拌均勻,在清明節前后播撒。另外,滑坡面常有堆砌亂石的情況,這將導致植物缺乏培植土壤,無法實現綠化。此情況下,可以在施工中,采用營養帶大面進行綠化,在亂石周圍雙行錯位挖穴,按照一定的規格,施加適當的肥料。按照常規,每15g的生活垃圾,需要種植0.2kg的植物,為了促進其更快的生長,必須連續三個月施加速效復合肥,增加其覆蓋速度。
3.3 礦體石壁的立體綠化
礦體石壁的立體綠化,相對于亂石堆和滑坡及崩塌的坡面的綠化難度更大。在施工中,平面化常規綠化因條件不相符而無法被采用,必須采取新的綠化技術進行立體綠化。但是,無論是現今的新型噴植技術,還是研制新的立面綠化技術,二者的經濟成本都過高。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參照了國內外同類型治理方式,結合本采石礦山遺棄地的具體情況,采取拉線結網植物攀緣法實施綠化。通俗的說,就是在石壁立體面上錨固拉結鐵線網格,網格的規格一般選擇100平方米以內。在礦體石壁壁腳的地面上,可以種植葛藤等攀藤類植物,讓其沿著礦石石壁向上攀引,既減少了經濟投入成本,又以形成立體覆蓋的形式完成了綠化功能。
4 應用生態復綠技術所產生的效果
4.1 恢復植被,有效改良土壤
通過生態復綠技術的綜合治理,采石礦山遺棄地的生態區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經過綠化過的土地,大量的草木植被得到恢復,微生物的分解,使大量的有機物得到溶解,有效改良了土壤的性狀,提高了土壤的營養與肥力。為促進綠化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基礎。通過對土地的取樣與檢測發現,礦區采石礦山遺棄地的有機物已經從0提高了6.2g/kg,土壤容重比原來的土壤有所減少,土壤總空隙度由原來的45%,提高到現在的49%[3]。
4.2 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通過對采石礦山遺棄地的植被綠化,控制了新的水土流失,植被得到了恢復,有效保護了周邊的水源。對于周邊城市而言,特別是車輛擁堵、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綠色植物可以吸收城市粉塵,吸收車輛排除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吸收工業毒氣,為周邊城市提供干凈的水源,在除塵、除菌、降溫、減弱噪聲、防風固沙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貢獻。總結來說,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明顯得到改善,增強了周圍城市的生態效益,有利于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
4.3 優化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采石礦山遺棄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過多年的礦山綠化治理,可以為該礦區創造一條生態重建的新型道路,為我國的礦區綠化重現提供基地示范。本地區可以發揮其固有優勢,進行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吸引數家企業到礦區建立生產基地等。實現采石礦山遺棄地的重新規劃,實現礦區零工業的突破。增加其礦區的經濟活力,有利于礦區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為礦區周邊城市或村落的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崗位,解決當地就業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
5 結論
本文針對采石礦山遺棄地生態復綠技術及效果方面的研究,是從采石礦區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入手,從破壞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根據生態復綠技術總結出三點綠化效果。第一,恢復植被,有效改良土壤;第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土資源;第三,優化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通過對本文的研究,希望為我國的礦區綠化治理提供一份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柯林,戈祖國,王瓊,等.廢棄采石場的景觀設計與生態治理研究[J].草原與草坪,2010(03):70-73.
【2】王蓉麗,方英姿,徐明.廢棄礦山生態復綠技術研究進展[J].山西建筑,2011(10):200-202.
【3】劉剛.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J].西部探礦工程,2009(06):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