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導致城市交通狀況日益惡化,成為城市發展經濟的瓶頸之一,因此,我國加快了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其中以軌道交通、高架橋最為普遍。在青島市這樣的繁華老城區,往往受規劃道路寬度限制,需要地下軌道交通和高架橋共用一個走廊,上下共線順行,地鐵明挖車站與高架橋同位合建,這樣既能減少拆遷量、避免市政管線二次遷改,也能縮短建設總工期、節約投資,為地下、地上空間結合開發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現結合青島市地鐵4號線工程中勁松七路站工程,對明挖車站與高架橋同位建設方案進行利弊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urban population is increacing rapidly,resulting in worsening urban traffic conditions,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bottleneck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China has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rail transit and viaduct are the most common styles. In such a busy old city of Qingdao, becouse of the width limit of the planned road, it is necessary for underground corridors and viaducts to share one corridor , the upper and lower lines ar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subway digging station and the viaduct share the same location. This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demolition, avoid the secondary relocation of the municipal pipeline ,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save the investment, and provide a good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and ground space.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of Jinsong No. 7 road station of Qingdao Metro Line No. 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pen digging station and viaduct co-construction program.
【關鍵詞】明挖車站 ;同位合建 ;管線遷改 ;交通調流 ;工期
【Keywords】open digging station; co-construction; pipeline relocation; traffic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period
【中圖分類號】U2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178-03
1 初步設計方案概況
青島地鐵四號線縱貫青島南北,南至棧橋附近的人民會場站,北至嶗山入山口大河東村。沿途經過青醫附院、市立醫院、海慈醫院、兒童醫院等三甲醫院。因此,是一條旅游專線、醫療專線。勁松七路站位于遼陽東路與勁松七路交叉口處,沿遼陽東路設置,車站主體位于遼陽東路南側下方,與規劃地鐵5號線換乘,為明挖車站。距高檔住宅小區海爾東城國際,埠東佳院,溫哥華、青建橄欖城等較近。車站為地下二層(換乘節點三層)14m島式站臺車站,采用雙柱三跨、局部單柱雙跨的結構型式,全長472.7m,標準段寬為22.9m。車站共設5個出入口,2組風亭。預留物業開發部分設置5個出入口,2組風亭。
2 初步方案存在的問題
2.1 管線改移路由問題
遼陽路上車站范圍內現狀管線共有8種;道路北側敷設的管線主要有DN250熱力、通信光纜、DN4000中壓燃氣、DN300給水、DN400中水管道。道路南側敷設的管線主要有通信光纜、DN500給水、DN300污水、DN400雨水管道;中間隔離帶內輻射有2×2m電力隧道。
遼陽路下方管線遷改時需要臨時遷移至車站與海爾東城國際之間的綠化帶下方,由于管線較多,場地較小,管線路由少,布線難度大,遷改難度大。
勁松八路煤氣管線,暗渠遷改;勁松七路的熱力管線遷改。橫跨遼陽東路。遷改時,需要截斷遼陽東路,遼陽東路為城市主干道,截斷遼陽東路,基本不可能。
2.2 周邊商鋪影響問題
勁松七路站靠遼陽東路路南側設置,圍擋距海爾東城國際一層商鋪只有5m距離,且施工圍擋將進出海爾東城國際的道路全部堵死,海爾東城國際一層商鋪共42家。多數都是高檔家具,裝飾、裝璜材料,部分商鋪僅裝修就花了上千萬元。車站施工,勢必嚴重影響這42家商鋪的經營。可以預料到,這些商鋪必然抱成團,提出巨額索賠。在索賠沒有達成協議前,其必然阻撓施工,這將嚴重影響勁松七路站的施工進度。而勁松七路站是鋪軌基地,勁松七路站將會成為全線進度節點,影響到四號線的整體通車。因此,如何將勁松七路站對商鋪的影響降到最低,是勁松七路站能否順利施工的關鍵。
2.3 工期問題
現方案,勁松七路站縱跨勁松七路與遼陽東路路口,勁松八路與遼陽東路路口。這兩個路口均采用蓋挖法施工,將車站分割成三段。且涉及七次交通調流,四次管線改移。蓋挖法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周期長,加上車站分為三段施工,不能組織整體流水施工,導致工期長,滿足不了鋪軌要求。
2.4 東城國際小區出行問題
車站施工,將東城國際小區通向遼陽東路的門堵死,其從遼陽東路出行,需要從勁松八路繞至遼陽東路調流路坐公交車。增加了小區居民出行的難度和出行的安全,將會導致信訪和居民阻工事件。
3 建議方案
建議將勁松七路站整體向北側移動15m,遷移至遼陽東路下方,位于現狀遼陽東路正中間。遼陽東路交通從車站兩側調流。與規劃遼陽路快速路同位合建。
4 建議方案的優點
4.1 解決了管線改移路由問題
車站位置調整后,加寬了車站與東城國際小區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管線路由,管線遷改比較容易。
勁松八路的暗渠,燃氣管線,勁松七路的熱力管線,可以先遷改調流路部分,不影響遼陽東路的正常通車。交通調流后再施工車站范圍內的部分,不用截斷遼陽東路的交通。
4.2 解決了東城國際小區商鋪的問題
車站位置調整后,由西向東的交通從車站南側進行調流,不僅不影響到商鋪的正常營業,反而方便商鋪車輛出入。消除了商鋪索賠和阻工的隱患。
4.3 縮短了施工工期
車站位置調整后,勁松八路口不用進行蓋挖施工,車站施工由三段改為二段。減少了交通調流次數,利于組織整體的流水作業,提高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施工工期。
4.4 解決了東城國際小區居民出行問題
由西向東的交通從車站南側進行調流,將原大埠東公交車站移至調流路上。小區居民直接從小區門口上車,解決了出行問題,減少了阻工及信訪。
4.5 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間
車站位置調整后,車站位于規劃的快速路下方,有效地利用了快速路下方的空間,將東城國際小區門口的地下空間讓出來,可以作為以后的綜合管廊等市政設施布置空間。
5 建議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1 線路展線
據了解,勁松七路站最初設計方案就是設在遼陽東路正下方,正因為與規劃中的快速路發生沖突,才設置于遼陽路南側。如果勁松七路站位置北移15m,勁松四路站也建議移至遼陽東路正下方。勁松四路站也存在站位與埠西村、浮山后村用地沖突問題。位置調整后,不僅線路更加圓順合理,更解決了兩個站的相關問題。
5.2 遼陽東路中央隔離帶電力管廊問題
遼陽東路中央隔離帶有一2m×2m的電力管廊,管廊里有35kV、22kV、10kV等電力電纜。因此,車站北移面臨著電力管廊遷改問題。電力管廊的遷移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有沒有路由,二是管廊遷改的工期。為此,我項目部與市政設計院、電力產權部門進行了聯系,得知如下情況:
①該電力管廊原規劃就需要遷改,規劃高架橋施工之前,要將電力管廊遷到遼陽東路北側,北側有路由。此次遷改,只是將管廊遷改提前到地鐵施工之前遷改。
②35kV的電力接駁,需要省級相關部門批準,遷改接駁時間較長,正常情況下,一般是半年左右。如果提前著手,電力遷改對車站的工期影響不大。
因此,電力管廊遷改與車站北移無影響。
5.3 車站與規劃高架橋沖突問題
規劃中的高架橋沿遼陽東路敷設,過了勁松七路路口下橋,采用路堤形式與遼陽東路順接。該段快速路對地鐵車站的結構無影響,見下橋段快速路與地鐵車站位置示意圖。
因此,高架橋對車站的影響為勁松七路路口段110m范圍。這110m范圍建議采用橋站聯合設計的方案,沖突問題就能有效的解決。見下圖。
6 合建方案成功案例
高架橋與地鐵合建這種結構形式在我國已經有了一些工程實例:
①合肥地鐵一號線的蕪湖路站。該地鐵車站位于合肥市馬鞍山路與蕪湖路十字交叉口南側,沿馬鞍山路路中布置。由于兩工程共用一個走廊,都位于現狀馬鞍山路,互相產生干擾,故采用車站與高架橋同步開工建設的方案,將位于高架橋投影面的車站與高架橋同位合建,地鐵車站為雙層三跨矩形框架結構,采用明挖順筑法施工[1]。
②廣州地鐵八號線同福西站也是采用高架橋與地鐵車站聯合設計的方案。
7 結語
將勁松七路站北移,與規劃高橋架橋聯合設計的方案能有效地解決勁松七路站、勁松四路站如今面臨的困境。能將地鐵施工對商鋪、對附近居民的影響降至最低,能從根本上解決商鋪索賠阻工、居民信訪等問題[2]。對業主來說,能減少商鋪的索賠、減少協調難度,保證地鐵四號線施工的順利進行。對于施工單位來說,可以減少施工干擾、確保連續施工、縮短工期、減少施工的時間成本。因此,該方案是個雙贏的方案。
【參考文獻】
【1】方迎利.高架橋與地鐵結構結合設計初探[J].中國建設信息,2011(11):45.
【2】梅展軍.高架橋與地鐵車站結合的車站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10(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