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美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現有的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傾向等”;“要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的確,教師恰當適時地肯定與評價,是每次繪畫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教師要用肯定的方式評價幼兒的美術活動,多鼓勵,多表揚,充分挖掘繪畫作品中成功的東西,讓幼兒有繼續作畫的欲望,要讀懂幼兒的心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感受,去欣賞……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育評價;策略
一、聆聽作品創意,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和欲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評價活動中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得到老師的欣賞和肯定。教師及時的鼓勵、欣賞會讓孩子們得到意想不到的進步。幼兒美術活動的目的不在于教會幼兒畫一張畫或制作一件工藝品,而是把它當作開發智力、培養創作意識、創作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手段。
在一次主題繪畫《小蝸牛》中,當我正在指導其他孩子作畫時,另一處的孩子亂作一團,大叫起來:“老師,老師,浩浩的小蝸牛草地變成黑色了,難看死了……”“錯了錯了,草地是綠色的,不是黑色的……”于是,我走過去問道:“你畫的是什么呀?”“我的草地是黑色的,是因為草地被別人用一把火燒了,所以變成黑色了。”作為教師,沒有必要一定要求幼兒糾正過來,應該在了解幼兒的創作意圖后加以肯定,然后教育他用火燒草地的危害性,并教給他一些環保的知識。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與評價,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
二、注重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在評價中學習和成長
每個幼兒的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每個集體中都有發展水平相對緩慢的幼兒,我們更應該多關注、多觀察、多指導、多鼓勵,使孩子能直接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在班級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水平將幼兒分成A、B、C、D四個等級,并確立不同的目標。在幼兒進行作畫時,教師巡回指導或在評價作品時可以根據等級的不同給出具體的指導策略和引導。
如,葉葉小朋友,在開學初根據她的實際作畫能力與水平,把她納入C等級的幼兒。在第一次畫《我》時她拿著畫筆不肯下筆,呆呆地坐在那里,于是我就引導她:你的臉蛋是怎樣的?臉上有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她慢慢地開始畫了,最后還給自己的臉蛋涂上了七彩的顏色……雖然是第一次作畫,但在老師的引導下,她能大膽作畫,色彩鮮艷具有創意。在作品欄中,老師給了她三個五角星,她非常高興。在接下來的繪畫活動中,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她的信心更足了,畫的作品的效果也越來越明顯。根據該幼兒的繪畫水平及現狀,在一個月以后,老師便把她提升到B等級幼兒中,對于她的繪畫要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所以,作品的評價必須遵循讓每一個幼兒都覺得自己很能干,自己有長處、有優點的原則,用縱向的比較調動幼兒主動性、積極參與性,讓幼兒在原有水平上都得以提高。
三、以多種評價的方式,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和權利
1.語言講解法
語言講解法是評價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圍繞教師的提問,幼兒有目的地回答,通過語言講述來完成評價活動的過程。首先,教師根據幼兒完成作品的情況,提出每一個問題,問題可以是幼兒完成比較好的地方,也可以是欠缺的地方。通過語言的講述評價使幼兒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充滿信心,下次再畫時一定會有所改進。評價中既要對幼兒作品給予肯定,又要繼續激起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吸取同伴作品中好的地方,在下次活動中彌補自己的不足。
2.角色評價法
評價指標的具體化是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地利用一些富有情趣的角色來進行評價,可以提高評價的效果,使評價更體現具體性、針對性,也使幼兒感受到來自評價的生動有趣。如,在小班手指點畫《桃花》,教師可以借助蝴蝶或蜜蜂的教具來評價。教師事先準備好一些蝴蝶蜜蜂的小貼紙,將它們的貼紙順手粘在幼兒作品的相應位置上,并配以具體精練的口頭評價:“這朵花的顏色好鮮艷,我要停留在這里。”“這朵花的花瓣細細長長的,很特別,我要停留在這里。”“這里的畫好美,我喜歡,可是不夠密,要是再多一些就好了。”這些角色的自然融入讓孩子感到趣味無窮,而教師的評價不繁瑣又具有針對性,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正確的評價對教師來說是下一次活動指導的依據,但對孩子來說是提高自信心、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只有教師合情合理地評價每個孩子的作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才能讓每一顆“美”的種子在幼兒心中快樂綻放。
參考文獻:
[1]葉平枝.幼兒教師日常教學評價行為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10.
[2]彭兵,劉秀華.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評價行為的現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0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