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迫切使我們把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使每個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培養。所以,我們教育者必須站在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深刻的導教導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搞好書法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必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充分發揮書法教學的育人教育尤其重要。下面談談教學體會。
一、要求學生弄懂學習書法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目的
我們知道人人都想寫一手好字,對小學生來說,寫字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新生剛入學班主任就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培養學生的寫字能力。然而學習書法對學生把字寫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書法正是對漢字的筆畫、結構進行研究并且規范書寫的一種活動,可以說寫好了毛筆字,寫好鋼筆字(包括圓珠筆、鉛筆字)則是水到渠成的事。讓學生明白這些道理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講明書法藝術是我國千年來燦爛文化的結晶與瑰寶,是人類精神文明、文化修養的積淀與顯現,是東方藝術的精華及象征。因此,我們應該將書法藝術代代傳承并發揚光大。通過學習書法,也會對自身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二、陶冶學生情操,滲透人品教育
書法教育的過程是陶冶人的性情、澄清人的理性思維的過程。在練字中可矯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氣,如要寫成一個筆畫,必經過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工序,而且必須筆筆到位。這就好似從小做事一樣,不善始善終是不會成功的。難怪郭沫若先生說:“寫字能夠使人心細,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又如在結字與章法中,要求把每個字寫好、寫美觀,但更重要的是搭配得當,符合整體布局,即局部服從整體,否則,字寫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作品。這就和學生個體與班集體的關系一樣,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不僅要使個體發展得好,更重要的是顧全大局,學生之間要共同協調、配合好,這樣才能充分顯示班集體的凝聚力。
三、以學習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上流行的傳統書法教學方法是給學員講完基本筆畫之后就進行偏旁、部首的歸納練習,或將有共同特征的字集中到一起練習,比如,凡有寶蓋頭的字一起練;凡有提手旁的字集中一起練等等。由于這些字之間沒有絲毫的字意聯系,對小學生來說在練習時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我們應該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充分利用兒童的特點,激發兒童的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就要大膽摒棄單調枯燥的學習方法而寓教于樂。比如,請書法家和小有名氣的同齡學生蘸墨揮毫進行現場書法表演;欣賞在市、省乃至全國書法大賽上獲獎的學生作品;讓學生提大毛筆也像老師講課時書寫榜書大字那樣到黑板前試試身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展覽館參觀書法展覽并讓他們指點評講;讓學生在上課時給其他老師和學生介紹書法體會;逢年過節適時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語句書寫,像“教師節”可寫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春節可寫對聯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
四、用兒童易于接受的語言和形象比擬教學,以增強師生情感促進學習
給小學生講課,首先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熟悉兒童的語言特點,在講解示范過程中要帶著關愛的情感,語言形象化、兒童化,這樣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學生有時走嘴把老師親切地喊成“爸爸”“媽媽”等絕非偶然。當他(她)與你有親近感,把你當成親人或朋友看待時才能出現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把漢字的基本筆畫形狀比擬成拱橋(長橫)、象牙(長撇)、浮鵝(豎彎鉤)、鋼針(懸針豎)等時,學生總是面帶笑容地聽講,因為很形象就記得牢,掌握得快。實踐證明,抓住了兒童的認知特點,教學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
五、以“典故”激發學生學“書”懷志,學用結合體驗成功的
喜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古代書法家刻苦學書法的典故來吸引、感染兒童,如懷素種芭蕉萬株,以葉當紙,以漆盤練書,日久底穿,禿筆成冢;張旭臨池學書池水皆黑;智永蹬樓不下四十余年,自誓書不成不下樓等故事,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得到啟發,樹立大志,增強信心,勤學苦練。學以致用,在練習寫獨體字時就把一些字組成語句,其內容以積極向上的,健康的,能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勤奮學習、提高道德修養等為主,比如“小主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字句,就是由筆畫簡單的字開始的,這些筆畫簡單的獨體字在間架結構教學中是首當其沖需要掌握的,以后逐漸地寫結構較復雜的語句,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等,這對兒童很有好處,既可以用于參加書法競賽,還可以勉勵自己在學書法的“山路”上繼續攀登。在實踐中,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后就能保持高漲的熱情,樂此不疲地學下去。
參考文獻:
[1]龍道江.培養小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J].新課程(下),2012(12).
[2]周冰.學習小學書法課程興趣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編輯 李琴芳